返回栏目
首页文学 • 正文

旅缅作家蔡学让先生谈传统、武侠文学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腾冲报社

  蔡学让先生,缅甸华裔作家,笔名柯文,爱好写作,从事翻译,对中国传统文学和通俗文学,颇有研究,见地很深。他本人,儒雅谦逊,通透大气。
  蔡先生,是我们这次曼德勒采访工作的联络策划负责人,他全局观念高,通盘对采访工作做了全面思考,方方面面做了安排。我从一开始,三翻五次请求,表示要采访他,可他总是委婉地拒绝了。他说,他很平淡,属于“小人物”系列,似乎不值得采访。直到整个采访工作接近尾声,他被我的忠贞不渝的“情愫”所感动,大慨是盛情难却,才羞答答地接受采访,仍犹抱琵琶半遮面。
  蔡先生,是一个“武侠迷”。他对金庸先生的作品,《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书剑恩仇录》、《笑傲江湖》、《鹿鼎记》、《雪山飞狐》等15部作品,全部阅读研究过,不简单。“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串联了金庸的作品。应该说,金庸的作品,大气磅礡,扣人心弦,布局谋篇出奇制胜,让读者感到很意外,很惊喜,但情节又在情理之中,特别是对各武侠门派很尊重,无论门派势力大小,一律平等,对儒、释、道的宗教理念,没有表示出个人好恶。他对我说,好像大陆的读者,很喜欢郭靖“郭大侠”这个人物形象。他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他不喜欢。因为郭靖“很憨”,有点忠厚,似乎有点“迂腐”,性格上太过于软弱。这种性格,不适合到缅甸闯荡的人。在缅甸的华人,随时要有点迎难而上的冒险精神,顽强奋斗的作风,才能打拼出一片天地出来。他进一步说到,他喜爱杨过这个人物形象。他同情杨过的个人生活遭遇 ,行侠仗义的作派,好像华人的个人奋斗历程,公益思想,就是这样。
  他对中国传统文学,非常钟情青睐。《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红楼梦》、《聊斋》等文学名著,爱不释手。他相当喜欢《三国演义》里的赵云这个人物,从赵云的身上,他又看到了华人的人生追求,赵云有临危不惧的“担当”,忠诚护主。《西游记》所反映的“取经”,就是华人在异国他乡的“又一种”追求,总想取到“经”,找到钱,做出一番事业。他接着对我讲,《红楼梦》他看了三遍。我回答他,我只看了一遍,还有看不懂的地方。他说离毛泽东主席的要求,还差两遍。毛主席说:“《红楼梦》,要看了五遍,才有发言权!”我说,您可以讲一讲了。他说:“《红楼梦》里,有很多腾冲语言。可能与腾冲人祖籍上来自江南一带有关。他建议,您们不妨做个统计,研究一下,发表一点论文,对腾冲人有好处的。”我回答他,大陆有专门研究《红楼梦》的红学家,还很多。他说,著名作家王蒙先生、刘心武先生都在里面。我问他,知道周姬昌先生吗?他说不知道,可能他谦虚了。蔡先生与我谈文学,我完全体会到他的深深用意,他心系祖国,对故土一往情深。我想,在国外的华人,很多是这样的。
  蔡先生的翻译工作很有亮点。这些年,全球都在追求生活健康,注意生活环保,延年益寿。他翻译了大陆目前很热销的《健康新慨念》一书,在缅甸很风靡一时。该书已经再版五次,每次只是印制3000——5000册。前些时,他按照云南同乡会尚兴玺会长的要求,将《缅甸外商投资法》,翻译成中文,进行解读,以便他们招商引资。蔡先生,还将吴泽亮先生主编的缅甸曼德勒《云南会馆史略》一书,提炼完善成缅甸曼德勒《云南会馆简介》。他平时主要是写作散文、随笔方面的文章,也偶尔写点小说。
  1949年11月26日 ,他出生于腾冲县城五保街,跟随他父亲去缅甸时才有1岁多,是做滑杆(相当于轿子)去的。现为云南同乡会的理事,福利组长。大家称他为蔡理事。他在会馆里做公益已有7年多,主要做福利,平时参与会馆的一些文秘接待工作,做些会议主持,司仪方面的事宜。
  他的家世辛酸,他个人的奋斗历程复杂。他的祖父蔡国荃,是一个大商人,民国二十年代末期,在昆明开有“衡裕昌”商号,主要做布匹,生意兴隆。日本军国主义,甚嚣尘上。1941年底,他爷爷的生意做得热火朝天,在上海进了一轮船土杂百货,从海上运输过来,同时在仰光准备了15辆卡车等候拉货,谁知日本南方军从马来西亚上来,把这些货抢劫了。原打算是把这些货,由从仰光运往腾冲销售的,本来是可以赚一笔大钱的。他爷爷心灵深处有一个意念,等赚到钱后,拟打算在腾冲捐资建盖一所学校,结果事以愿违,差点弄得倾家荡产,自然捐资办学的初衷也没有实现。祖母明玉鸾,小西大宽邑人,很贤慧,对世事很通透,看得开,劝祖父不要灰心,从头再来。
  他父亲蔡汉铭也参与爷爷的生意。尔后,父亲在腾冲开有“华裕昌”商号,主要做贸易,商号吃饭的伙计有三桌人以上,规模不小。1942年7月,他爷爷的悲惨“故事”,又在他父亲的身上重演,在腾冲铺子里的货,再次被日军“黑风部队”洗劫一空。他父亲,在昆明上过英语专科学校,熟悉英文,用英语对话很流利。他结婚不上几年。1948年,他快有30岁,正是人生如日冲天的年龄,准备大显身手,可惜看到在腾冲的国民党政府政权,快要瘫痪,思想上有顾虑,于是带着家人被迫出走缅甸。
  他的母亲,叫李若仙,是腾冲大户李肇堂之孙女。外祖父家在风光秀丽的叠水河畔,有蹍米厂,经常有地方官员和乡坤,济济一堂。母亲在腾冲五所联中上过中学,曾被吴泽亮先生教过(吴泽亮先生后也到了曼德勒,今年已经90岁,精神饱满,容光焕发,是目前在曼德勒华人中,最有文化水平造诣的长者,德高望重。这次采访的重点人物之一。)他母亲一路跟随他父亲同甘苦,共命运,辗转反側,颠沛流离几十年,主要做家庭主妇,如今还健在,今年已有88岁。值得一提的是,他母亲的中文水平很高,其祖母的墓志铭是他母亲撰写的。
  蔡先生的读书生涯很曲折。他父亲在南坎定居了13年。他学习缅语之路,很不容易。先是在八莫华夏小学校读小学、初中一,曾是该校的蓝球少先队员,获得过乒乓球冠军。适值中文学校被缅方收缴,读不成,被迫回南坎。八莫与南坎相距63公里,路上又有叛军,只好绕道走水路,从伊洛瓦底江回南坎。到了南坎,谁知家里为避战祸,又从南坎搬到九谷,读缅文七年级,又到腊戌读八年级。后又到木姐读初中二上学期,然后再到腊戌读初中二下学期。这时,他的家又搬到内比都,在那里读初中十年级,直到1969年考起曼德勒大学数学系,顺顺趟趟读了4年大学。蔡先生的中小学之路,实质上从另一个侧面透射出华人在缅之路。生活孕育了苦难,造就了作家。难怪他成为了作家。作家的天空是伤感的。
  他是如何读的中文?我没有请教过。反正,他已经再做中缅文的翻译工作了,用中文写作了。我还用采访追寻吗?
  他大学毕业后,由于政府体系的原因,并没有找到工作。先是到他的姑父谢镇国那里学习做生意。姑父是做茶叶生意的。当时收入相当底,一个月只是收入500元缅币。
  1972年,他开始自谋职业,学做茶叶生意。从最底的阶层做起。家是租的,本钱很小。万丈高楼平地起,积沙成塔,积液成逑,积铢累寸,终成大器。2009年,他把生意的经营权交给了儿子。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写作和翻译上来,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做公益事业上来。
  福利组长,主要是搞好民政方面的工作。一是每年做好两个老人福利院(有老人271人)的慰问工作,每人一次慰问金1万缅币。二是探监,曼德勒现有600多人在监狱里做痛(做牢),云南同乡会的正副会长15人全部出席看望,一次开支缅币480万元,拘押在监狱的华人很感动。三是做好皇会成手,每年把2800多个善男行女的名子录好,唱好。四是看望困难户,但在曼德勒的华人困难户,一般不接受救济,他们认为,这不是光荣的事。五是做好祝文(写好会前材料),做好会议开场白(主持)。
  他的妻子赵曼英是在缅甸出生的华裔,老家是满金邑人,曼德勒大学植物系毕业,一直跟随他做生意。他的家庭和睦,儿女成器,有房,有车,有存款。儿女大学毕业后,主要做服装(女装、童装)。有的定居仰光,有的在曼德勒。
  蔡先生爱好旅游,不仅到过缅甸的很多地方,还到过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台湾等地。大陆,他也经常来。
  蔡先生说他自己很“平淡”,也许是讲生意上没有找到大钱,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读书写作上了。其实,他一点也不平淡,而且相当厚重。
[杨世富]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