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文学 • 正文

骆营长抗命救和顺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腾冲报社

  我因工作关系,曾多次陪同不少来宾回到我的家乡和顺游览、采访。对和顺秀色可餐的风物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来宾们都无一例外地赞誉:和顺太美了!能生活和工作在这里,实在是一种福气。客观的说,这种评价是公允的。站在和顺人的角度,也觉得无堪可愧。但外来人有谁知道,这些美丽的景色,这种文化气氛,几乎在抗日战争中毁于一旦。至今成个什么样,还未可知。
  时光年轮已转过了七十三圈。岁月之手,已逐渐抚平了抗战烽火留下的累累伤痕。但和顺的父老乡亲永远忘不了那刻骨铭心的一天——一九四四年农历五月十二日那一天。锦绣侨乡,几乎毁于一场弥天大火中,几百年繁衍的生灵,几百年的文化积淀,就此一笔勾销。
  一九四四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砝码,已开始向盟国倾斜。在血雨腥风中与侵腾日军拼死搏斗达二年多的腾冲军民,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为配合中国驻印军反攻缅甸,早日打通维系中国抗战生命线的滇缅公路和史迪威公路,收复滇西大片国土,中国远征军早拉开了滇西战役的帷幕。以二十集团军为右翼,十一集团为左翼。千军万马,一举突破怒江天险,反复拼杀,攻占了日军重兵扼守的高黎贡山各据点。经数月浴血奋战,击败日军多次反扑。以一四八连队为主的侵腾日军,龟缩于腾冲县城及来凤山等几个据点固守。县城四郊,大军云集,准备一次性全歼敌军。
  “困兽犹斗”的数千名困城日军,总以为后援有望,据城死守,二年多来的侵占,对全县地形了如指掌。和顺这块地方。粮财丰实,民居鳞次栉比,几年来,是对它太姑息了。一旦国军入住,不就太便宜他们了吗?于是,策划在国军进驻前,来它一次抢劫,主要是粮食,其次是肉食及各项财物。然后给它一把火。让它夷为平地,以绝后患。这就是日军驻腾侵略军,在即将覆没之前的一次绝灭人性的打算。
  一九四四年农历五月十二日,日军突然包围了和顺,随即分散抢劫。挨家挨户去开仓取粮,捉鸡,捉猪,每个巷子只听到铁蹄声,鸡飞狗跳声,敲门砸户声,鬼子兵的嚎叫声。因为是突然受包围,村人已来不及逃散,只有在各家各户寻找蔽身之所,年轻妇女们只好面涂黑灰,套上老式服装,暂避一时,幸好这次来的目的主要是抢粮食及各类食品,所以不曾发生过杀人事件,老年人多数是强作镇静支撑自家门户,相机维护家人。口中念“阿弥陀佛”,祈求菩萨保佑,谁也猜不透。将是个什么样的下场。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神兵天降,转危为安。
  两年来,奉命在腾冲开展游击的预备二师一支小部队,因执行某项军事任务,临时进驻和顺邻村芭蕉关,由一位副团长和骆鹏营长带领。任务已经完成,即将退出芭蕉关,突然听到和顺乡方向人喊马叫,骆营长心知有异,立即命令全体人员隐蔽埋伏,一面派出探子前去探知情况。不一会,探子带回两个老百姓,他们正是秘密逃出和顺,要来找国军求援的。骆营长了解了情况,确信消息是实在的,一面命令把他们放回,一面心中盘算,如何行动。
  这骆营长何许人也?他原籍四川万县。早年投身军界。先后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十三期和南京陆军大学。自从淞沪抗战起,有胆有谋,在预备二师同僚中,被誉称为“常山赵子龙”。
  随队行动的某副团长见他正在考虑行动计划,立即阻止他道:“我们奉命执行的任务已完成,必须立即返回,日军究竟来了多少人马,我们心中无底”。千万不能冒然接火,否则后果难料。搞不好要吃亏,回去不好交差,骆营长回答他说:“不能见死不救”,无论如何应该打一下。如果根本不知道,或赶不及救援,那是没有办法的事,刚好碰上,那应该尽力救急赴难。现在我们在暗处,敌人在明处,他们不知我军底细,何况自怒江以来,敌军屡战屡败,已成惊弓之鸟。现下四周都是我军主力,他们害怕我军趁虚夺城,绝对不敢恋战。打一下,敲山震虎,日军必然撤走。这些分析,都切合实际。但副团长凭他高官一级,依然听不进,坚持赶快撤退。
  在旁的连、排长站在营长一边,他们摩拳擦掌纷纷要求一战。副团长见营长决心抗命,大动肝火,把手中的望远镜往地上狠狠一摔,说道:“好你个骆鹏,目无上司,竞敢不听指挥。要打你打,与我无关,万一打出问题,你要负一切责任。”
  “作为军人,就应该就民与水火,见死不救,不配当军人。万一上峰追究,由我骆鹏一人承担,决不致牵连到你。”骆营长回答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副团长只好怒冲冲地独自一人走了。骆营长即下令全体官兵进入战斗。很快几门美制“六0”炮架设好了。轻重机枪也各就各位。一声“开火”的命令才下,刹那间,枪炮齐鸣,一齐射向和顺后山旷地,有几发炮弹也落入村寨之中或附近田野。隆隆炮声,伴随着清脆的机枪声,一阵紧似一阵。正在抢劫的敌人,被突如其然的枪炮声惊呆了,也不知到底来了多少中国军队,慌慌张张,丢三落四,在带队官佐的指挥下,像一群丧家之犬,向着县城逃奔。
  这一切,乡人都听在耳里,各自从掩蔽处窜出来,打探事态的真相。惊魂初定的人嘛,又发现村前村后路上,有一些装满汽油的大铁通,才想到敌人不但要抢劫我乡,还要放火烧和顺呢!人们恍然大悟:那顷刻之间,和顺人的命运,与经历了一次死而复生的大轮回,这得要好好感谢那些救命菩萨似的打炮人呢!
日军退出后,骆营长下令停火,收兵返回防地。不久,该部随大部队进驻和顺。渐渐的,人们才弄清,救乡恩人就是预备二师四团二营营长骆鹏。
  事态的发展,印证了他当时的预料是完全正确的。被完整无损保存下来的和顺乡,众多宽敞的民居、宗祠、庙宇,为进驻的预备二师,一九八师,三十六师数万官兵及五十四军军部、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部提供了足够的住房,乡政当局和民众为军队提供了数量巨大的粮草及一切军须品。并有不少热血青年争上前线送饭送水,抢运伤员,输送弹药,组织女子慰劳队慰问官兵、伤员,真正实现了“全民抗战”这个战斗口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攻打来凤山时,无数手无寸铁的乡亲们,跟在军队后面到达阵地上呐喊助威,鼓舞我军士气。更有村中老年妇女,手提小凳,到村后高坡空旷处去看打仗。可谓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正由于得到民众的鼎力支援,保证了攻城部队的后勤供应,最终才取得了全歼侵腾日军的胜利。在滇西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荣的一页。
  骆营长率部驻扎和顺李家巷后,为感激他抗命救和顺的义举,乡民公议推举几位乡绅父老,捐集得一提箩银元(约数百元),代表全乡人民奉送给骆营长。他婉言谢绝道:“抗战救民,是军人的天职,勿须酬劳。和顺得予免灾,一是贵乡福份,二是官兵共同效力,不是我一个人所能办得到的。”推却再三,最后他只取了一枚银币留作纪念。他的这种高尚品格,一时传为美谈,也为全乡人民所敬佩。
  为了纪念“五一二”这个难忘的日子,和顺旅缅侨胞,每年到了这一天,都要聚集于缅甸古都曼德里的云南会馆中开会纪念。约定将这一天定为“和顺遇难纪念日”,永志不忘。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弹指一挥间,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这一故事,并不因时光流逝而淡忘。
[寸浩鸿]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