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腾冲报社
四、大明王朝的句号
大明王朝并不是以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在景山上吊自杀宣告灭亡的。还应该包括明朝宗室在南京等地建立的南明政权,就像宋朝的历史,不能把南宋排除在外。何况明朝还是两都制,不能说北京陷落,明朝就完全覆灭了。1646年1月,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称帝,年号永历。这也是南明政权的最后一个皇帝,这位皇帝在腾冲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永历政权曾一度控制了长江以南的广大区域,但其内部争权夺利,不能团结对敌,给了清军喘息之机,不几年,地盘尽失。在吴三桂所率三路大军的追逼之下,永历皇帝被迫从昆明仓皇逃往腾冲。相传,永历皇帝逃至腾冲时,疲惫不堪,饥饿难奈,找到一家小饭馆后,急呼上菜。店家图快,用火腿、鸡蛋炒了一盘饵块呈上。永历皇帝吃后赞不绝口,连呼:“真是救了朕的大驾啊!”从此,腾冲炒饵块改名为“大救驾”,成为家乡最负盛名的小吃。
永历皇帝在腾冲只停留了十天,却留下很多传说。他的妃子窦氏过怒江时被瘴毒侵染,病死腾冲,葬在叠水河边,称“娘娘坟”。 永历皇帝希望能据守腾冲,壮大实力,完成光复大明江山的伟业。于是,他派出南明王朝的最后一支生力军,利用高黎贡山天险与清军作孤注一掷的最后决战。此战,胜可保腾越一隅,为永历政权赢得一线生机。由于叛徒告密,供出了伏兵位置,使明军防线被清军突破。永历帝一行在黔国公沐天波等护送下逃入缅甸,被缅人解除武装后安置于草房之中,十分困辱。
顺治十九年(公元1662年),吴三桂进兵缅甸,索取朱由榔,缅王无力与吴对抗,只得答应其要求。缅王发兵3000,围住永历帝住所,假称要与其盟誓,要沐天波等40余人出屋饮“咒水”,将他们全部杀害。缅王亲自押送永历帝全家献给吴三桂。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4月15日,吴三桂将永历帝父子用弓弦缢死于昆明金禅寺篦子坡,大明王朝至此悲怆地画上了最后的句号。
五、缅甸王国的威胁
大清王朝统治下的腾冲更不平静,虽然在边境设有八关九隘,重兵把守,但仍是战火频起,边患不断。
清乾隆年间,缅甸王国不愿再继续向中原王朝纳贡称臣,发兵越过伊洛瓦底江,袭扰腾冲、孟连等边境地区。曾在平定准噶尔叛乱等重大边患中屡建战功的大学士、一等忠勇公傅恒奉旨率军征讨,他沿着王骥当年的行军路线,把腾冲作为大本营,制定了水陆并进、直掏缅甸都城阿瓦的军事计划。
清军进攻位于伊洛瓦底江东岸的老官屯时,连续二十多天,炮击、火攻、挖地道爆破,各种战法用尽,仍无法攻破。正当僵持之际,瘴毒袭来,清军多有病亡,连傅恒之子傅显、总兵吴士胜、副将阿里衮等重要将领也被夺去了生命。主帅傅恒也染病不起,无法再指挥作战。
乾隆皇帝闻讯大惊,传谕撤军。恰在此时,缅军也伤亡惨重,无力再战,有乞和之意。于是清缅两国签约盟誓,约定三事:一、照旧纳贡;二、遣还侵地,不得扰害;三、遵守约誓,永不犯边。于是双方息战罢兵,从此交好。
傅恒驻腾冲时,也留下不少轶事。一次,傅恒外出巡视,听说城北十多公里处的打鹰山下有“侍郎坝”,是当年王骥三征麓川时明朝兵部侍郎侯琎创建的,于是前往揽胜。他寻源而上,一直走到了兴龙池,只见水涌泉清,旁边青松古木,与泉池相映生辉。傅恒触景生情,想起宋代大儒朱熹“问渠哪能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于是命人取笔研墨,在池边一块石头上写下三个大字“活水来”。后人在此建了个半亭,雅称“半亭活水”,成为腾冲古十二景之一。
此外,傅恒征缅时还在腾冲铸了一尊大炮,乾隆皇帝敕封“大神威炮”,现收藏于腾冲博物馆内。
缅甸王国对西南边境的威胁消除了,但民族矛盾、阶级对立引发的战火又熊熊燃起。咸丰年间,以回民为主体的腾冲各族人民,响应大理杜文秀领导的反清大起义,一举攻占了腾冲县城,与清军对峙达18年之久。史书记载,城破之日,满目仓夷,起义军官兵5000余人全部阵亡,尸横遍地。
六、落后就要挨打
丧权辱国的《中英烟台条约》是满清政府与大英帝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被迫同意英国开辟印藏交通,允许英国人往西藏、青海、甘肃、云南等省旅游。这个在祖国东部沿海城市签订的买国条约,其实与地处西南边陲的腾冲紧密相关。
清朝末年,大英帝国侵占缅甸后,把魔爪伸到了云南边境。光绪年间发生的“马嘉里事件”“片马事件”,再一次体现了家乡各族人民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团结一致,大义凛然,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
1874年,英国企图打开从缅北入侵祖国西南的通道,派出上校军官柏郎率领近二百人,全副武装从缅甸北上入侵云南,同时派驻上海领事馆翻译官马嘉里前往缅甸接应。马嘉里经昆明、腾冲到达缅甸八莫,沿途刺探我国军政情况,测绘山川地图。1875年2月21日,柏郎、马嘉里率队侵入腾冲边境,马嘉里前往探路,遭中方军民阻止,他开枪当场打死我边民一人,各族人民忍无可忍将马嘉里及四名随从杀死,弃尸于户宋河中。翌日上午,各族军民在班西山狙截柏郎,柏郎仓皇逃窜出境。这就是轰动一时的“马嘉里事件”。事件发生后,清政府屈服于英国淫威,以“盗匪劫杀”为由大肆搜捕边民,20余名景颇群众被杀,腾越总兵蒋宗汉等被革职,镇左营都司李珍国革职下狱。1876年9月13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中英烟台条约》,清政府除对英国人道歉、赔款、抚恤,对所谓的“凶犯”进行严惩外,还把西南门户拱手向英国洞开。
“片马事件”是继“马嘉理事件”后发生在腾冲土地上的又一次国际争端。片马当时隶属腾冲,是世袭茨竹隘土守备左孝臣的防区。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正月十四,英军数百人以勘界为名,从缅北密支那伊洛瓦底江上游,沿边境向中国领土侵扰,欲占领片马要塞。左孝臣闻报后,立即调集人马,准备迎敌。出发前,他向母亲慨然辞行:“儿此行生死未卜,愿母亲自保,勿以儿为念!”他率汉、白、傈僳、景颇等各族弩手及练兵600余人星夜兼程,开赴茶山河外甘稗地,立五营设防,并亲率180人于危地把守。腾越同知韦勋承、总兵张松林接到报告后,却惶恐不安,急令左孝臣“不可妄动”。左孝臣毅然作答:“吾负守土之责,志不可夺也。”勇敢地独担起“抗命不遵”的巨大风险。他凛然无畏的气度极大地鼓舞了部下杀敌卫国的决心。英军得知中方有备,不敢明攻,便思暗袭。于是派人以“和谈”为名,一则探我虚实,二则麻痹我斗志。左孝臣痛斥英军的侵略行径,严令其即刻退出我境。英方当面满口答应,返回后却立刻发动进攻。这一无耻行径激怒了中方军民,他们在左孝臣带领下跃下悬崖、冲出森林,用大刀、长矛、弩箭、火枪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由于仓促应战,中国兵民阵亡137人,左孝臣身先士卒,身中8弹壮烈殉国。这便是“片马事件”的起始——甘稗地之战。
左孝臣等137位勇士以生命的代价暂时遏制了侵略者蚕食中国滇西领土的企图。然而十年之后的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英军再次侵入片马、古浪等地,并私立界桩,强设军政机构,中国边境各族人民再度奋起抗击,捣毁英军所立界桩。清政府提出强烈抗议,世界舆论也强烈谴责。英政府被迫于次年4月照会中国政府,承认片马地区为中国领土,但仍继续盘踞。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缅两国政府1960年签订《中缅边界条约》,片马地区始回归我国(今属怒江州沪水县)。至此,持续了60年的“片马问题”才算最后解决,腾冲人民的英雄儿子——左孝臣等137位勇士的鲜血终于没有白流。
发生在腾冲土地上的丧权辱国事件,再一次证明了“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也意味着腐朽无能的大清帝国就要终结了。1911年武昌首义,各省纷纷响应,云南也打响“重九起义”,推翻了满清政权的统治,而此前三天,家乡人民就在张文光、刘辅国、刀安仁等组织下,成功发动腾越起义,在全国起义的排名中位列第四。
七、翡翠之城的玉碎
民国的腾冲,在贫穷落后、尚未完全开化的西南边疆,富饶开放、生机勃勃,绝对是一颗最为耀眼的明珠。这里有《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的书写为证。
1930年暮冬,时年25岁的埃德加·斯诺,决心亲身领略滇西边境的美好风光。他从上海乘船,经香港在越南海防港登陆,沿着滇越铁路来到了昆明。次年元月,他从昆明出发,开始马帮之旅,于3月2日到达腾冲,他在发表于1939年9月15日纽约《太阳报》的文章中写道:“路上从腾越过来好多马帮,驮着棉花、罐装奶、鸦片,偶尔也有加强警卫的骡子,驮的是玉石和银子。”
腾冲古城同样让斯诺感叹不已。“来到城郊,看到有那么多店铺和摊贩,甚至在高大古老的城墙外面,还有一条相当热闹的大街,真让我惊讶不已。”他这样写道:“我不会忘记,从南门进城以后,在宽阔的街道上行走,街上好像空无一物,但却是全云南最清洁的街道。”让斯诺倾慕的还有他在腾冲看到的中国妇女。“我看见几位中国女士,身着蓝白两色的绸衣,其中一人头上戴了一小枝茉莉花,另一个在她光滑的头上插着十几片玉石和闪闪发光的黄金饰物,她还戴着手镯。”“突然之间,当落日西沉到蔚蓝色的山峰下面,一位年轻的中国女子骑马走过城门。她走近我风尘仆仆的坐骑时,抬头看了我一眼,微微一笑,然后又将头俯至鞍前鞠了一躬。我高举帽子,挥舞致意,她以年轻女皇的风姿骑马而过。这就是我记忆中的腾越。”
斯诺在腾冲驻足了三天,之后他又重新雇请和组织了马帮,踏上了通往缅甸、印度的旅途。离开腾冲的时候,他万般不舍地许下诺言:“我下了决心,总有一天还要重返这块人类学的奇境。”但遗憾的是,此后他再也没有踏上过这块土地,而就在他这篇记载着腾冲美好景象的文章发表后不久,日本鬼子的魔爪就伸向了这里,雄镇一方,被徐霞客、斯诺抒写咏叹过的腾冲“极边第一城”,在无情的战火中被夷为平地,化为焦土!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马六甲海峡和马来西亚,然后加紧侵略的步伐,于1942年3月发起缅甸战役,企图彻底切断滇缅国际补给线,直逼中国的大后方。当时,缅甸为英国殖民地,应英国政府邀请,十万中国远征军沿着当年王骥、刘綎、邓子龙、傅恒等走过的道路开入缅甸。由于英军与中国远征军战略目标不一致,英军只想着保存实力退守印度,而中国远征军决心御敌于国门之外,在缅甸与日军决战,因此英军未能与远征军很好配合,致使远征军连遭败绩,伤亡过半,被迫退却。
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溃败,日军则直逼滇西边境。1942年 5月4日,因国军闻风而逃,日军兵不血刃占领腾冲。疯狂的日军决心半个月内攻陷昆明,创造一个把日本坦克开到中国境内“任何可能到达之地区”的军事奇迹,完成“大东亚圣战”的“壮举”。是时,偏安重庆的蒋介石政府异常震惊,已派员去西昌考察,做好了不得已时迁都西昌的准备,甚至做好了若亡国则去印度加尔各答建立流亡政府的最坏打算。5月5日,中国军队为阻止敌人继续沿滇缅公路前进,毅然将怒江天险上的惠通桥炸毁,切断日军唯一的入侵道路。从此,中日军队便形成两年多的隔江对峙。西南大后方乃至中华民族,避免了一场更大的劫难。
1944年5月中旬,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发起反攻,收复失地。当时,滇西沦陷区的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据统计,两年多里,日军在滇西沦陷区腾冲等8县共残杀民众12万多人。滇西沦陷区的人民,不甘受日寇奴役,纷纷自发组织起来与日寇展开斗争。在腾冲,以张问德、刘湘楚为首的爱国人士组成抗日政府,长期坚持敌后斗争,进行大小战斗数百次,击毙日寇上千名。腾冲古城的光复之战,异常惨烈。据守腾冲县城的4000名日军,负隅顽抗,凭着其法西斯的武士道精神,困兽犹斗,垂死挣扎。经过两个多月的殊死血战,远征军终于收复腾冲,但有着“翡翠之城”美誉的腾冲古城,也在炮火硝烟中壮烈玉碎、化为灰烬,是名副其实的“焦土抗战”。听爷爷、奶奶说,我家南门城墙下的祖屋也未能幸免于难,亭台楼阁皆灰飞烟灭,一片瓦砾的地面上只留下两个又深又大的弹坑。
滇西大反攻的胜利,是抗日战争由相持进入反攻阶段的标志,也是全国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先声,更是百年来中国人用自己的力量把外国侵略者赶出国土的首创之举。
随着1949年12月9日,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宣布起义,一周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7支队36团把五星红旗插进了腾冲县城。解放后的腾冲,这块土地上从此再无硝烟弥漫、鼓角争鸣。
如今的腾冲,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繁荣发展,家乡抓住了祖国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已建设成名声响亮、八方宾朋纷至沓来的国家级旅游城市,焕发出日新月异的亮丽光彩。
现在,腾冲的土地上虽已无战火燃起,但与之相邻的缅北边境六十多年来却一直都不平静,克钦邦与缅甸政府的争斗旷日持久,这场战争何时才能终结,还是一个未知数。战火无情,涂炭生灵,家乡腾冲会否受到波及和侵害,也令人担忧。只祝愿冲突双方能早日化干戈为玉帛,给这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带来永远的和平与安宁。
抚今追昔,在回顾腾冲锋火岁月,感慨家乡坎坷历史命运的同时,让人感到发奋图强、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迫切而又重大,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和平的珍贵与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