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
猴桥镇为迅速掀起
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热潮
大力推广猴桥村“火塘会议”实践经验
全镇各村、组广泛借鉴
通过组织火塘会
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
融入边境群众习俗
用更接地气、更贴近群众的方式
推进全会精神“声”入人心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用好方言“土”语
“乡亲们,你们知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个什么会?主要讲了些什么吗?”在猴桥镇胆扎村寨脚村民小组,村组干部和傈僳族群众围坐在火塘边,一场热闹的火塘宣讲会正在进行。
借助火塘“拢人”的便利性,“火塘+”党课、“火塘+”宣讲、“火塘+”送学上门、“火塘+”文明实践项目等模式在全镇各村组顺势而生。镇党政班子成员当好宣讲“排头兵”,发挥“关键少数”的领学作用,深入挂钩片区、挂钩村开展宣讲。各村以村支书为团长,从村“两委”成员、驻村工作队员、村民小组长、党代表、人大代表、巾帼妇女、致富带头人、“五老人员”等群体中选出善表达、爱学习的群众身边人,组建乡音土话宣讲团,结合“百千万”宣讲、“十个一”系列活动以及“习语润边寨”等活动,用地方方言、“傈汉双语”,在村组活动中心、群众家中、田间院坝等便民场地广泛开展宣讲活动。在轻松的氛围里,大家像日常聊天一样,你一言我一语,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家常话”讲清“大道理”,群众坐得住、听得懂、有收获,进一步打通了党的理论宣讲的“最后一公里”。
讲好乡“土”故事
按照村支书讲理论,驻村工作队讲政策,致富能手讲发展,乡贤能人讲社情民意,身边榜样讲故事的原则,宣讲团成员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对标各项改革措施,结合猴桥实际,聚焦资源、口岸、园区三大经济优势,以群众最关心的现代化边境幸福村、乡村振兴、民族团结、强边固防、教育民生等时代主题为切入点,融入郭彩廷、蔡文辉、蔡新装等群众身边先进典型的鲜活事例,认真讲好猴桥故事,既讲了猴桥边关口岸的历史文化优势,又讲了边地群众自强不息、强边固防的精神特质,还讲了边境各族群众建设幸福美好家园的感人事迹。
明亮的火苗下,猴桥村支书蔡文辉与群众促膝而谈,他将国门新村百年“黑泥塘”变身鱼跃果丰“桃花源”的故事向大家娓娓道来,“土路变成了又宽又平的石板路,土房变成了一栋栋的小楼房……”,通过用身边事诠释大道理,让群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近年来改革发展带来的山村巨变,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对全会精神的认同感。
“土”味提升温度
一塘火、几杯热茶、几条板凳,这就是火塘宣讲的会场,大家围坐在火塘边,火焰燃烧木材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氛围轻松温馨,宣讲人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地交流,火塘的温暖与宣讲人质朴的交流方式相融合,有效拉近干群关系。“每一场宣讲都需做足准备工作,针对不同受众,要突出重点,要通俗易懂,用群众愿意听的方式和形式,结合镇情村情,讲清楚‘上面’要求什么、我们该做什么、最终会实现什么。”身为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教师、猴桥村驻村“第一书记”的杨荣德对做好党的理论宣讲颇有体会。火塘暖身、言谈暖心,在这种接地气的环境中,宣讲人不知不觉中就把热气腾腾的全会精神传递到了群众心里,广大群众畅所欲言谈变化、献点子、谋发展,“小”火塘从以前群众走村串户“拉家常”的场所变成了现在用于开展理论宣讲的“大”课堂。
“宣讲就是要讲到老百姓的心里去,以前觉得中央的政策高大上,现在听下来和我们的生活很贴近,这样的宣讲形式,不仅有力度,更有温度,我们一下子就记住了。”箐口村的刘会仙大姐笑着说道。
截至目前
猴桥镇共计组织12支镇、村
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宣讲团
依托火塘会、院坝会的形式传递党的“声音”
累计面向广大基层群众开展宣讲115场次
其中送学上门8场次
覆盖110个村民小组
文 | 刘书楠
编排 | 段艳华
值班编辑 | 赵雄
初审 | 杨焱淼、李梓冉、武晓露
复审 | 黄荣华 终审 | 杨先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