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专栏 • 正文

下好“改”字棋,油茶树变“致富树”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腾冲市融媒体中心

近年来,中和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实施油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油茶产业扩面提质,一棵棵“致富树”焕发生机,挂满果实,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和群众增收,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科学管护,从“人种天养”到“精耕细作”。红花油茶耐低温寒冷,以前几乎不用施肥、打药,每年只需要除一次草,收成全靠老天。然而疏于管理的油茶果树老化,病虫害时有发生,产油率低甚至没有产量。改造低产林是破解“产油难”的关键一招。中和镇因地制宜,制定了低改方案,对影响红花油茶生长的杂灌杂草、藤本植物、霸王树、枯立木和濒死木进行全面清理,改善油茶生产环境。同时采用环状沟、放射状沟、条状沟或穴状施肥方法,按肥料需施入树冠滴水线周围地表下30cm~40cm处的标准对低产红花油茶林进行施肥,共施肥340.68吨,补足了养分,促进红花油茶树茁壮生长。“近两年来,新岐村积极实施红花油茶低产林改造7100亩,由合作社负责实施,带动务工100余人,惠及农户600余户。改造后,新岐村的红花油茶经济效益大大提高,从每亩600元提高到了每亩800元,破解了油茶产量低的难题,成为了群众增收的‘黄金油’。”新岐村党总支书记段生力说起红花油茶低产林改造项目,连连称赞。

 

示范培训,从“揠苗助长”到“按部就班”。“现在政策真真好,政府不仅帮我们清理、施肥,还有林业技术人员来指导种植,今年我家的油茶收成比去年多了,而且新植还有补助。”中和镇民振村汪生平脸上难掩喜悦之情。中和镇根据油茶生长的特点和土壤要求,鼓励农户利用林缘空隙和采伐等迹地新植高产油茶树453亩,涉及农户50户,补助资金243158元。目前,中和镇新岐、勐蚌、勐新、中营等8个村已形成规模连片的种植格局,连片规模达1500余亩。油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技术和人才的支持。中和镇先后组织开展5次红花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培训,重点围绕油茶品种类型、苗木选择、除草、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技术培训,培训农户100余人,提高油茶管护质量,提升种植人员技术水平,为低效林改造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林业技术人员还深入田间地头,为林农提供现场指导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林农的种植水平,确保油茶改一片、成一片、丰产一片。

资源整合,从“势单力薄”到“众擎易举”。中和镇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全力推动红花油茶产业蓬勃发展,为乡村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开辟了新路径。向上级林业部门积极争取项目扶持资金,建设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引领,带动广大群众发展腾冲红花油茶产业,通过实施项目新植腾冲红花油茶453亩,提质增效和低效林改造18200亩,共争取项目补助资金500余万元,为红花油茶提质增效项目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项目惠及农户1000余户。探索“政府+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政府投入资金和项目,同时加强对改造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党组织发挥核心引领作用,积极宣传红花油茶低产林改造的重要意义和相关政策,合作社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严格按改造标准开展低改工作。农户作为低改工作的直接受益者,在政府、党组织和合作社的引导下,积极投入到低产林改造中,共同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

据了解,自实施红花油茶低产林改造以来,中和镇油茶挂果率和产油率得到了普遍提升。目前,中和镇红花油茶种植面积达20000余亩,2024年红花油茶鲜果产量达3000余吨,平均亩产油量增加2公斤,实现经济收益3000余万元,成为了群众持续增收的“摇钱树”和“致富果”。

 

文图 | 杨彩娥

编排 | 段艳华

值班编辑 | 李盛中

初审 | 申美玲、何晓萌、李梓冉

复审 | 黄荣华     终审 | 杨先葵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