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佤寨的美,外在山川的秀美、梯田的婉约、庄稼的旺盛,内在清澈的歌声、可口的农家饭菜、佤族人开怀的笑容里。走近它,细细品读,才能咀嚼出其中的美妙。
佤寨是清水文化里一条涓涓流淌的文脉,在古树的盘根错节里共生,在四季更迭的庄稼里绵延,在朴素真诚的农人心中默默传承。中寨的佤寨,全村七十多户人家,人口近300人。相传,在西汉年间,族人迁至腾冲,几经辗转,终落址清水乡,由于佤寨位于左右两个寨子的中央,便称之为“中寨”。
据老人们推算,在赵、孟、李、金四大姓氏中,最早迁入于此的李氏家族如今已有三百年历史。几百年间,佤寨在这方山水里繁衍生息,他们汲取山水之精华,采撷土地之芬香,融入在人间草木里,让最质朴而最美好的生活气息一直氤氲在村寨的上空,保留着一份纯净的人文生活画卷。
每年古历三月第一个属马的日子、五月端午、五月二十八、六月初六,这几个节日,他们会雷打不动地祭祀庆祝,以一种极为隆重、神圣的方式,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祝愿,向上天赐予的福泽叩首,请求各方神灵庇佑村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祭祀当日,男人必着盛装到土地庙参与筹备祭祀,而女人只能在后台煮饭做菜,为这场盛大的祭祀做好充足的后勤。“领生”环节,要用生祭品。现场可见拴马桩、竹笼,竹笼代表马槽,与栓马桩一起放置于神树之下。竹片编织的竹编作为“挡箭牌”,要紧握在壮年男子手中,挎长刀、持长矛立于村寨之中的各个路口,防止人进寨。“回熟”环节,要用煮熟的祭品。置于土地庙宇之中,边烧纸火纸钱,边祷告来年一切顺利、谷物丰收。祭寨之中,如有人侵犯,当严厉责罚。
阳春三月里,清水梯田里茂盛生长的油菜正花开成浪,在春风长久的轻抚下,不断翻起诗意的浪花。每逢这时,总有很多文人墨客流连于此,拍梯田、农作物、朝霞、晚霞、溪水、农人甚至村寨里古朴的“旧物件”,细细感知着文化的恩泽。
橙黄透亮的粘米团,是用田野里的细黄花、糯米面、豆沙、粟子香料等制作而成,蒸熟透后用碧绿的芭蕉叶包裹,黄色和绿色的搭配居然和乡间田野的颜色一模一样,轻咬一口,甜香入胃,甜腻着舌尖所及的触感。
舂细的干巴、竹筒的稀饭、清炒的芭蕉芯、炭火烤出的田鱼、浓郁的鸡汤,一道道朴实的菜里,佤家人都可以给你说出无尽的故事,而每一道菜,都是取材于生活的原野,却清香悠然。
在佤寨附近的茶山人家,一道“火凤凰”至今叫我留恋。从蜂筒里拿出的蜂蜜,颜色透亮,用筷子把蜂饼戳开,能看到蜜汁像小溪一样汩汩流淌。主人家蜜汁淋在刚出锅的荷包鸡蛋上,蜜汁的甜腻和荷包蛋的醇香瞬间融为一体,引爆了味蕾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于文人墨客而言,一杯清茶、一本好书、一张好片都是精神的食粮,他们会为此寻便万水千山、走遍乡间小道。对佤家人来说,所有的美好和幸福都在实实在在的生活里。我见识过他们的爬杆,尤其是男女双人爬杆。在固定好的好几米高的细竹竿上,男人和女人仰起脑袋,双手抱杆,任由双脚的上下伸缩把整个身体推向更高的高度,速度极快,以碰到竹竿顶端系着的铜铃为准。
还有正月间立下的秋,此时正载着一个小女孩摇摆了几下后,抛出巨大的弧度,甩向了一侧的空中。一个孩子,似乎比普通成人的胆识更过几分,她在空中蹲着又站起,而后又微微抬起一条腿,猛一使劲,疾速飞向更高的天空。或许,他们追求的是朴素的日子,和那些朴素日子里最简单的快乐。风起、风落,雨来、雨走,才是大地与他们的精神对话,是气韵和情怀孕育的根基。
中寨的拐永(族人的头人)孟家助告诉记者:“我现在最渴望的是寻找佤语的回归”。原来,佤家人在大融合的文化背景里也有着他们自己的失落。被汉化的现象越来越多,许多的年轻人渐渐地讲不了自己的佤语。民族语言的消失,是这条文化脉络里沉重的伤痕。为此,清水乡党委政府已累计投资1200余万元,致力保护这份传统文化,打造一个完整的“司莫拉佤族风情寨”,也让这份民族文化有了传承的根须。
他们完善村寨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佤寨人自己的文化广场,还将建设“佤王府”,树立“寨心桩”,在保留、还原佤寨的基础上,给佤寨人家发放书籍、碟片,派专人到外学习后进行教授,让佤寨真正成为佤家人幸福生活的栖居地。如今,道路和广场已经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金黄色的油菜花、桃红粉嫩的桃花、苍翠的茶树、在路的两旁越发明艳,为这个质朴的村庄增添了一丝明亮的底色。
文:杜加从 图:腾冲摄影家协会
编辑:李燕滔 审稿:申美玲
清水佤寨嗨起来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腾冲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