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专题 • 正文

弘扬民族文化 创新基层党建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腾冲报社

  

 

 

   近年来,明光镇自治村积极探寻经济、文化、党建融合发展的结合点,坚持从村情出发,组织和动员广大党员干部,依托本村文化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弘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繁荣和发展群众文化,在民族文化与基层党建的结合上求实效,推进民族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推动全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自治村史称“地盘关”,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48.6公里,2010年末,全村总人口3689人,其中傈僳族占总人口的70%,是一个傈汉混居的边境民族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568元。近年来,自治村党总支结合自身实际,以“建设坚强的边境线战斗堡垒”这个核心,突出“边境稳定、民族团结”和“傈汉共发展、同致富、谋和谐”两根主线,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党建示范点创建工作,推进了边境民族地区发展、和谐、稳定。
   
    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优化干部队伍结构。深入推进“三培双带”工程,把少数民族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少数民族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使少数民族党员带头致富,带领少数民族群众共同致富。2010年村“两委”换届时,把懂得经营、会管理、有文化的农村少数民族干部选拔到村级“两委”班子中,傈僳族余华亮实现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同时,重视把少数民族民间艺人培养成党员,把有文艺特长的党员培养成党建文艺宣传队骨干,出台《自治村民间文化奖励办法》,大力挖掘、推介民间民族文化。组建16支村、组民族民间文艺队,整合民族文化创作力量,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突出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把党的政策法规、科学技术等编排成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好唱易记的民歌、舞蹈等,创作了一批让广大党员群众看得懂、听得进、学得会、用得上的文艺作品,增强了少数民族党员学习培训效果。
 
 
    加强阵地建设,促进文化发展。该村把村级组织建设与文化阵地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让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成为党员干部学习、文化、娱乐的“温馨家园”;成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聚集人气的“桥梁纽带”和调解民事纠纷的“民事调解室”; 2010年投资180多万元完成了村委会办公综合楼,投资150多万元完成了村级下设4个支部村级活动场所,距国境线最近的自治村云盘党支部依托集体收入,不等不靠,广大党员群众投工投劳建设国门党支部,云盘支部概算投资65万元,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活动场所新貌展现了国家形象、民族特色,提升了群众的国门意识、国家观念。
    依托民族传统文化,搭建凝聚群众平台。在每年的傈僳族农历初八“刀杆节”,传统节目上刀杆、下火海、射弩、原生态歌舞层出不穷,缅甸友邻也每年到自治进行文化交流,不仅传承弘扬了优秀民族文化,促进了边境和谐,而且还发现了一大批文艺方面的乡土人才,自治文艺队先后4次承担县文化旅游节演出任务,傈僳族青年麻艳聪参加了刚结束的中央电视台《非常6+1》比赛;傈僳族民间艺人李国书及女儿李生莲表演的节目《刀锋舞者》,在中央10台“探索与发现”栏目中重播三次,李国书被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荣誉称号;傈僳族党员农民画家麻永春作品《欢度新春》在全国农民画联展中荣获金奖,傈僳族党员余生旺荣获“2004年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优秀画家提名奖”,作品《喜庆丰收》被浙江省美术馆永久收藏。自治村营盘小学党员代课教师赵雪梅被评为“云南2009真情感动十大人物”。同时,将原生态民族文化、乌龙茶文化和大竹坝生态旅游有机整合起来,打造边境民族民间文化品牌,实现了民族文化与经济、党建的良性互动,提升了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自治村通过依托文化、资源、区位优势,深入、持久、扎实地开展结合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极大地激活了基层党建活力,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做强了组织强,提高了党组织凝聚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掌控群众、造福群众的能力,党组织已成为维护稳定、谋发展的领导核心,群团组织和广大党员成为促进发展的表率,经济组织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引擎。凝聚了人心,广大党员因自身是党员而感到自豪,激发了党员的热情,坚定了群众跟党走的决心,一大批优秀青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党员队伍数量由少变多,文化由低变高,能力由弱变强。经济得到了发展,特色产业人均达6亩,2010年,农户仅从乌龙茶中就直接收入150万元,先后协调筹资657万元,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根本性改变,自治各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共享发展成果,感恩祖国、感恩共产党、感恩时代、感恩社会,感恩人民。呈现出傈汉团结和谐、境内外傈僳族同胞和谐、军警民企和谐、边境稳定的良好局面。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