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时政新闻 • 正文

莫让“正义迟到”成为一种常态病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熊仕祺

    12月23日,云南高院对孙小果再审案件依法公开宣判,维持了一审对孙小果判处死刑的判决。9天前,云南多家法院分别对19名涉孙小果案公职人员和重要关系人职务犯罪案一审公开宣判,多名“保护伞”受到了法律惩罚。备受关注的孙小果再审案终于等来公正判决的最终结果,网友纷纷拍手称快。
    正义终于实现,这令人欣慰。但要看到,本案进入公众视野,之后舆论和司法良性互动一步步推动正义实现,有一定的偶然性。如果不是扫黑除恶斗争深入推进,甚至哪怕孙小果出狱后能稍微收敛一些而不是犯下诸多新的罪行,被多把“保护伞”庇护的他逍遥法外,几乎就会在本案中成为现实。
    正义迟到是有代价的。死刑违法改判,违法减刑出狱,孙小果才有了继续作恶的机会,其出狱后一系列犯罪对社会和被害人的伤害,都是正义迟到的代价。而正义迟到的最大代价,是公众对法治信心的销蚀。正义要实现,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要尽早实现,只有这样,公众对法治的信心才能越来越强。
    迟到的正义不能成为常态,关注孙小果案,真正有意义的部分不是关注孙小果的恶行和他的结局,而是孙小果案背后的制度漏洞和司法不公。把孙小果放出来并且让他重新在社会上作威作福起来的“大手笔”,并不是出于什么“大人物”之手,而是出自一些位不高、权不重的基层干部之手,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为什么中央三令五申,还是有人敢于逆流而上?一方面是缺乏有效监督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一些干部缺乏敬畏之心,缺乏最起码的职业良知和操守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弱化了基层政权的正义基础,严重浊化了社会风气,对此我们予以坚决斗争。
    本案再审改判,能一定程度上恢复人们对法治的信心,但其负面效应彻底消除,需要包括司法机关在内的全社会持续共同努力。三年扫黑除恶运动,已经进入建章立制、堵塞漏洞的关键阶段,希望孙小果案的教训能够真正转化为法治建设的制度成果。动真碰硬,深挖彻查,希望孙小果案能成为一个坐标,用公平正义这个永恒命题,为天清气朗、海晏河清的平安中国写下最为生动的注脚。
 
( 人民日报 2019年12月23日刊发 )
首发链接:
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4951585/4843071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