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当地文化站和阿昌协会统计资料显示,腾冲市新华乡2015年末有阿昌族485户、2246人,其中:337人能熟练运用阿昌语言交谈,占总人口的15%;43人掌握阿昌织锦工艺,占总人口的1.9%;2013年—2015年结婚嫁娶分别为15、10、12对,遵从阿昌族婚俗礼仪举办的依次有6、3、3对,分别占当年结婚总对数的40%、33.3%、25%。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在经济全球化、观念趋同化的大背景下,腾冲市阿昌族传统文化的“有机土壤”正渐渐流失,在语言、织锦工艺、婚俗礼仪等方面的传承不容乐观,亟待保护。
阿昌族传统文化由织锦工艺、歌舞、乐器、服饰、礼仪、饮食文化等多种内容构成,蕴含着丰富的智慧、情感和精神,对阿昌族历史、文化、民俗、美学等诸多方面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只有大力保护与弘扬这些独具特色的阿昌传统文化,各民族团结奋进的强大纽带才会得以维系,各民族智慧创造的源泉才会永不枯竭。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阿昌族传统文化,笔者建议从以下五方面来开展工作:
深挖掘,整理民族文化档案。组建一支由阿昌族有识之士为主要成员的“专家型”队伍,对阿昌族原创性、原生态的建筑、服饰、民间歌舞、民间传说及婚俗、丧葬礼仪等进行全方位普查,摸清阿昌族传统文化的家底,尽可能地掌握第一手材料,以文字、声像资料等形式整理归类阿昌族文化档案,填补传承过程中的空白。
强基础,建设文化宣传窗口。在阿昌村寨建设中,充分保留民族文化元素,将阿昌村寨建成既有民族特色、地域风格,又有时代特征、为大众所认可的美丽宜居村寨;建成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场所,使其真正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阵地,成为宣传阿昌族文化的窗口。
重教育,培育民族文化接班人。在阿昌族聚居区的中、小学,定向招录掌握阿昌族语言的教师,将阿昌族语言、民族歌舞等内容纳入学校教育,从小抓起,培育民族文化接班人,为壮大民族文化艺术人才队伍繁荣阿昌族文艺创作打好基础。
建机制,弘扬传统民俗文化。一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扶持团体和个人从事阿昌族传统手工艺品、民族服饰的生产和销售。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对在阿昌族文化保护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进行奖励;对民族文化的优秀传承人给予必要的生活补贴,提供必要的活动空间。三是建立培训机制,利用公益性文化活动场所定期举办培训班,聘请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进行技艺传授,普及民族文化和传统技艺。四是建立宣传机制,将阿昌族传统文化通过媒体广泛对外传播,让外界全面了解阿昌族传统民俗文化,并参与到开发和保护传承队伍中。
抓结合,带领民族群众奔小康。一是把农村淘宝平台与民族手工艺品、民族服饰的销售相结合,在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繁荣的同时大幅增加阿昌族群众的经济收入。二是把民族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依托民族特色村寨,鼓励和扶持阿昌农户建设民族观光休闲园,积极参与腾冲市的全域旅游大合唱,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体验游,奏响阿昌族同胞就业扶贫主旋律,使阿昌族群众与全市人民同步脱贫致富奔小康。
怎样治理阿昌族传统文化的“土壤流失”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腾冲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