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市位于云南省西部,与缅甸山水相连,国境线长150公里。有猴桥、滇滩、明光3个边境乡镇,6个边境行政村、49个抵边自然村;有国家一类口岸——猴桥口岸和自治、滇滩、胆扎3条通道,16条便道、若干条小道。全市有24种少数民族,2019年末少数民族人口59715人,占总人口的8.7%。其中傈僳族、傣族、回族、白族、佤族、阿昌族为世居少数民族,傈僳族为跨境民族,阿昌族为人口较少民族,傈僳族、佤族为直过民族。3个边境乡镇共有基层党组织159个,党员3183名,其中少数民族党员348名。 历届腾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近年来,腾冲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及党和国家民族方针政策,紧紧围绕边境、国门和少数民族这个市情实际,全面加强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有力、有效促进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团结进步、繁荣稳定,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让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边疆地区高高飘扬。
组织牵动民族团结进步
建强基层组织。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全面推广“一个村民小组(自然村)党支部+一个村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小组+若干个基层群众组织”“1+1+N”的农村末梢治理模式,着力解决联系服务少数民族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在脱贫攻坚、边境管控、民族团结、产业培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单位,在民族村寨成立党支部,培养选拔有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懂民族政策、会做民族工作的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有条件的党支部同时配备“双语”党务工作者。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单位,在民族村寨组建村民自管组,自管组组长由村民小组(自然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或党小组长担任。各民族村寨普遍成立妇女小组、青年小组、治保小组、文明理事会、老年协会、文艺队等群众组织,各群众组织负责人纳入村民自管组成员。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引导群众组织、经济组织参与民族地区治理工作,共同管理好民族村寨事务,提升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目前,围绕基层社会治理、民族团结进步、抓党建促农村宗教治理等工作,高标准创建了滇滩镇联族社区棋盘石、明光镇自治社区新寨子、猴桥镇猴桥社区国门新村等6个党建引领边境民族地区治理示范点。 培养民族干部。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力度,每年至少举办 1 期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政治定力、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注重选拔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的少数民族干部,大胆使用长期在基层一线、敢于担当、群众公认的少数民族干部。通过“充电补钙、压实担子、帮扶引导、严管厚爱”的方式,培养造就了一支有信念、有思路、有激情、有办法,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截至2019年底,全市少数民族科级干部73人,占科级干部总数的9.1%。开展民族地区党务工作者、民族村组干部、民族群众专题培训、实践锻炼,一大批优秀少数民族党员、干部脱颖而出。傈僳族党员、猴桥镇猴桥社区党总支书记蔡文辉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傈僳族党员、明光镇自治社区党总支书记余华亮当选为云南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 夯实阵地堡垒。整合边境转移支付、边疆党建长廓建设“四位一体”等项目资金,采取“上级支持一点、市乡财政解决一点、村组自筹一点”多个一点方式,高标准建成6个边境少数民族行政村活动场所,105个边境村民小组活动场所。严格落实少数民族地区村组工作经费和村组干部补贴待遇,加强村组活动场所建设管理使用,确保了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进一步夯实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团结进步的阵地堡垒。在国门口岸、边境通道、抵边村寨,实施“红旗飘扬”工程,广泛开展“唱国歌、升国旗、走边关”等主题活动,每逢重要节日、重大节庆活动,组织辖区内单位、群团组织和党员群众共同举行升国旗仪式,让国旗、党旗飘红在边境一线,奏响“心向中央、振兴边疆”的时代主旋律。
发展驱动民族团结进步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落实“三挂三包三同责”工作机制,市级领导挂帅出征,市直挂钩部门尽锐出战,驻村干部倾情帮扶,边境少数民族群众自强自立,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全面补齐产业就业、易地搬迁、住房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短板。猴桥国门新村通过党建引领、党群共建,实现“黑泥塘”到“国门新村”的历史性蜕变,不仅使边境傈僳村寨焕发出崭新面貌,还从根本上为全村傈僳群众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在边境国门展示了我国各族群众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定决心和巨大变化,体现了党和政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强化基层党组织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产业扶贫中的引领作用,通过“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 “党支部+公司+基地+农户” “党支部+种养大户+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体的扶贫产业对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少数民族建档立卡贫困户覆盖率100%,2019年少数民族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发展各项产业获得产业性人均纯收入3749元。在党组织的带领下,猴桥国门新村112户傈僳族群众,靠种植草果、重楼,养殖生猪、肉牛,开办农家乐、客栈,发展乡村旅游、边民互市,组织技能培训、外出务工,2019年国门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000多元,贫困人口从2014年末的41户161人减少到2019年末的17户60人,村民精神面貌、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滇滩镇棋盘石149户傈僳族群众,养殖小耳朵猪1300多头、羊1500余只、牛700余头,种植核桃2000亩、红花油茶1000亩、草果2500亩,套种苦荞200余亩、中药材500余亩,逐步形成长短结合、优势互补、规模化发展的产业布局。2019年,棋盘石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500元。明光镇自治社区是一个傈汉杂居的边境民族村,社区党总支通过建立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户、党员示范岗,干给群众看、领着群众干,发动农户规模化种植乌龙茶1万余亩,2019年实现茶农收入1292.36万元,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08户、1368人已全部脱贫出列。 扶持壮大集体经济。大力推广“党支部+合作社”模式,推进党支部创办合作社工作,通过产业利益链将民族地区群众紧密团结起来、有效组织起来发展产业,逐步实现集体和群众“双增收”、强村与富民“双促进”、产业组织化程度和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双提升”的目标。明光镇自治社区2013年成立 “腾冲县自治乌龙茶种植专业合作社”,2015年成立乌龙茶种植专业合作社党支部,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规模化、组织化发展乌龙产业,每年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0余万元。猴桥国门新村整合各级资金370万元,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创办肉牛养殖场一个、鳟鱼养殖场一个,目前鳟鱼养殖场及附属停车场、农家乐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带动周边少数民族群众45户、150多人,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20余万元,实现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双赢”。滇滩镇棋盘石依托生态环境好、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好的优势,全力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创办3A级景区,利用“四位一体”项目资金建成集傈僳族传统文化展示体验、娱乐休闲、民俗餐饮等业态为一体“月弩”山庄,预计每年可增加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
文化促动民族团结进步
抓思想引领。探索推广“个十百千万”学习宣讲制度,强化汉语、少数民族语言“双语”宣讲,在边境少数民族村寨,每天利用大喇叭播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新闻联播、法律法规、红色经典等内容,营造了“村村寨寨唱红歌、党的声音进万家”的良好氛围,教育和引导各族群众心向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坚持用民族语言传播党的声音,用民族文字解读党的政策,用民族干部开展党的教育,用民族艺术弘扬党的文化,用民族节庆宣传发展成果,推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法律法规进农村、进边寨、进课堂、进学校、进头脑,使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三个离不开”思想、“五个认同”和“五个维护”意识深深扎根于各族群众心中,教育和引导各族群众珍惜团结、维护团结、加强团结。
抓文化传承。以边境乡镇党委、村(社区)党总支为龙头,加大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培养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传承人,支持举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依托边疆党建长廓建设“四位一体”项目,在边境村组活动场所设立少数民族文化中心(大院、活动室)36个,建立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传习中心(所)19个,组建少数民族文化表演队伍85支,配备红色音响等设施设备,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同胞能说会唱、能跳会弹的特点,以舞蹈、声乐、小品、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民族团结、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融入到少数民族歌舞、文艺节目中,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猴桥国门新村依托“四位一体”项目资金,依山而建刀杆广场和傈僳族文化博物馆,由村文艺队编排“跳嘎”“三弦舞”“口弦”“山歌”等文艺节目,在边境国门唱响“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壮丽乐章。明光镇自治社区大力挖掘、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村民李国书被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荣誉称号,傈僳族党员农民画家麻永春作品《欢度新春》在全国农民画联展中获金奖,自治完小党员教师赵雪梅扎根边疆、潜心授教傈僳孩子学习文化、唱歌、跳舞,被评为“真情感动云南十大人物”。
抓教育培训。以“极边红烛耀、校园党旗红”为主题,在边境中小学校,通过灵活有效、易于接受的形式,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边寨、进校园、进课堂、进师生头脑,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红色基因,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热爱本民族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千方百计抓好控辍保学工作,杜绝少数民族学生因贫困、厌学、突发变故而辍学的情况。充分利用乡镇党校、党员实训基地、村组活动场所等资源,在边境民族地区广泛开展“自强、诚信、感恩”教育,对贫困户、贫困人口进行劳动力输出和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民族地区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形成了比学赶超、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
共治联动民族团结进步
党政军警民共建。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中,建立完善“党政统筹、军管线、警管片、民管点”的党政军警民联防机制,推行网格化管理模式,织密和筑牢边境防控网,推进民族团结、社会进步,边疆安宁、边防巩固。开展“组织联建”,驻3个边境乡镇部队党组织至少结对 1 个边境村(社区)党组织,边境乡镇党委书记兼任边境派出所政治教导员,边境派出所长兼任乡镇党委副书记,党员民警兼任边境村(社区)党组织副书记,边防战士结对联系农村党员。开展“党课联讲”,边境乡镇党委书记每年到部队讲党课不少于 1 次,部队官兵每年到挂钩村(社区)或村民小组(自然村)党支部讲党课不少于 1 次,边境村党员和部队官兵一起上党课,一起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一起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开展“活动联过”,利用“七一”“八一”等重要时间节点,军警地基层党组织每年联过组织生活2 次以上,在部队党员中组织开展“干一次农活、吃一次农家饭、召开一次民情恳谈会”“三个一”活动,融洽军民关系。开展“党员联管”,将边境村党员守边固防作用发挥情况和部队官兵结对联系服务群众情况纳入党员积分管理,每年开展基层党务工作经验交流。开展“边防联固”,在边境乡镇组建军警地宣传队,边境村组建民兵义务巡逻队,发挥好“界务员”作用,宣讲国防、法治、边防和民族宗教政策,开展联合巡边执勤,筑牢边境防控体系。
创建平安和谐边境。充分发挥边境少数村寨自管组及其他群众组织作用,结合少数民族村寨实际,制定村规民约、寨规组约等,引导群众向上向善、遵纪守法,文明和谐、移风易俗。依托“军警地”共建,健全完善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重点工作联动、突出问题联治、服务管理联抓、基层平安联创“六联”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平安乡镇”“平安村寨”“无毒社区”“文明单位”“和谐家庭”创建活动,边境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当地基层党组织的有力组织下,6个边境少数民族行政村、49个抵边自然村全部实行封闭式网格化管理,抽派基层党员、村组干部、网格员、护边员、界务员1354人,对入村道路、边境小道进行严防死守,对重点人员进行排查管控,坚决把住了关口、守好了国门。[熊昌明]
编 辑:杨永明
责任编辑: 龚祖金 赵雄 审 稿:郭黎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