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之所以被称为文化之帮、礼仪之乡,是腾冲人无论干什么事都讲究礼仪。民俗说:“结婚、生子、竖房子是人生三大喜事”。竖房子作为生产生活的一件大喜事,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礼仪。在民俗活动中,被看得很庄重、很神圣。因为,人的一生也许就只那么一次,甚至连一次也轮不上。竖房子要耗费很大物力、财力、精力和时间。对于竖房造屋,民间是慎之又慎,禁忌蛮多,讲究也蛮多,民间竖房子一直沿袭着古代不少的习惯和礼俗。如:上中梁(升大梁)要丢馒首。 史料记载,建房上梁举行仪式始于魏晋时期,到明清时期已经很普及。上梁礼仪实际上是一种求吉,目的是祈求房屋永固、富贵长久、子孙满堂。梁是架在立柱上面的横跨构件,承受着上部构件与屋面的所有重量,是上架木构件中最重要的部分。 腾冲传统建筑中的梁可分为三架梁、五架梁、七架梁。解放前,竖房时,要将做好的大梁要用松柏树枝和红布裹住大梁的两头,中间包有纸印的八卦图和五彩线穿着的五子五宝,寓意松柏长青,万古流长,红红火火。然后用大红布扭成的绳子拴好大梁的两头,男劳力在两头同时使力,大梁被绳子吊起,缓缓地往上升,掌墨木匠和有威望的男子在下面有节奏喊道“起、起、起……” 农村有句俗语:“房顶有梁,仓中有谷,房顶无梁,六畜不旺”。按照礼俗,大梁升至屋顶,架在中柱头上,鞭炮响起,木匠师傅将四杆旗子插在梁上,边插边诵吉利:“四杆旗子照四方,有请造主来升梁;黄道吉日来取用,鲁班第子配短长;自从今日架用后,恭喜造主大吉昌”。 插好旗子,木匠师傅把事先准备好的馒首丢下来。边丢边念馒首诀:“一盘馒首齐整整,请听弟子说根生,后稷教人栽种后,本来用它救万民。汉将武侯渡沪水,波平浪静不敢侵;取得馒首压邪气,打倒五方鬼神驾。馒首、馒首听我说根由,正、二、三月雨贵如油,把谷撒种;四、五、月间栽秧芒种,薅秧砍埂劳动加工;六、七、八月由绿渐黄岁荣荣,谷生双穗庆祝丰收;丰收之后九、十月,成功刀割担挑箩,剩扬风篾捆棍谷子,尽力尽忠;有恩有徳保祖宗,保祖宗,不敢浪费,请进仓中。每遇要用,用碾子碾或樁舂,有白胜雪,有朱逊红,天下第算,得头功。今日上梁,要打五方:大娘子造馒首一对;二娘子造馒首三十六双;老的不敢吃,少的敢尝,交与弟子打五方:一打东方甲乙木,木神木煞远远出;二打南方丙丁火,木神木煞往外躲;三打西方庚辛金,木神木煞往外滚;四打北方壬癸水,木神木煞往外退;五打中央戊己土,木神木煞归地府”。 打完五方,木匠师傅手里仅剩下一对大馒首,师傅接着说:“大馒首团啰啰,有请主人来接着;老的吃了增福寿,少的吃了钱财多;自从今日修造后,老老少少都享乐”!这时,主家两人拿着大红毯子一人一头在下面接着,师傅将大馒首往下丢,大馒首准确无误地落在毯子中央。这个过程,民间叫上中梁(升大梁)、丢馒首。 馒首丢完,木匠师傅将1元、1角、5分、2分、1分的若干硬币(小礼钱)和清水一同泼撒下来。边泼、边撒、边诵吉利:“一瓢清水浇梁头,穿不愁来吃不愁;二瓢清水浇梁中,代代儿孙入朝中;三瓢清水浇梁尾,风调雨顺保太平……”此时,进入抢馒首、抢小礼钱的高潮,不论男女,你推我挤,欢声笑语,争抢着从高处掉下的小礼钱和馒首,人们无比欢乐。 相传:蜀汉建兴三年(225年)秋天,诸葛亮采取攻心战,七擒七纵收服孟获,与西南少族民族建立良好关系,班师回朝时,大军行到怒江边,忽然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巨浪滔天,军队无法渡江。精通天文地理的诸葛亮,对天气变化非常熟悉,但这突然的变化,使他迷惑不解。忙请教前来相送、对这一带地理气候非常熟悉的孟获。孟获说:“这里几年来一直在打仗,很多士兵战死在这里,这些客死异乡的冤魂经常出来作怪,凡是要在这里渡江的,必须祭供”。诸葛亮想,这些战士,为了国家的利益,抛尸他乡,如今战争结束,将士们得胜回朝,他们却永远成为异乡孤魂,祭奠他们是应该的。忙问孟获:“用什么作祭品”。孟获说:“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祭供,才会平安无事,而且来年肯定丰收”。诸葛亮听后,心一沉,说道:“这些作祟的既然是冤魂,如果再用49颗人头去祭奠,不是又平白无故地增加49个冤魂吗?这样循环往复,冤魂越积越多,怒江永无宁日。再说,祭品用人头,这代价也太大了”。诸葛亮决定不以人头祭江;他来到江边,只见阴气四起,恶浪汹涌,士兵和战马处在惊乱之中。见此情景,暗想,看来不祭是不行的。一当地土人也对诸葛亮说:“上次自丞相渡江之后,江边夜夜鬼哭神号,从黄昏至天明,从不断绝……” 诸葛亮心想,看来罪在我身上,怎能牵连无辜军民?决定亲自祭供。经过几番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用另一种物品替代人头的绝妙办法。命令士兵杀牛宰羊,将牛羊肉斩成肉酱,拌成肉馅,在外面包上面粉,做成人头模样,入笼屉蒸熟。这种祭品诸葛亮称之为“馒首”。 “馒首”做好,诸葛亮亲自拿到江边,摆在供桌上,拜祭一番,然后一个个丢进怒江里。孤魂受祭,怒江顿时云开雾散,风平浪静,大军顺顺当当地渡江而去。此后,人们经常用馒首作供品进行各种祭祀。由于“首”、“头”同义,后来人们就把“馒首”称作“馒头”。馒头作了供品,祭祀后被食用,人们从中得到启示,以馒头为食品。 腾冲自古以来盛产大米,有“滇西粮仓”的谓称,并无面食。人们为纪念诸葛亮和祭祀各路神灵,用谷物舂成的粑耙做成“馒首”。后来,将“馒首”进一步美化,做成桃样,喻意为“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