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 基层社会治理需要“群众”唱主角。就基层社会治理的现实情况看,村组干部队伍人员和能力与当前实际工作的复杂程度不匹配,群众则是两极分化,有的不想说不愿说不敢说,有的则胡乱说到处说随时说。导致农村基层治理当中群众只想“当好人”,只顾自己物质上奔小康,精神层面上不管不顾,导致乡村文化和风气都在不同程度的走下坡路,乡村治理无从下手。当前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就是要重新建设农村群众的人心共同体,推动村(社区)提高依法自治效能,激发群众自我管理的欲望和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能所有人都把自己当做中心,需要在群众路线中把群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将群众在自治中的角色确定为主角。 基层社会治理需要“思想”求大同。思想问题是根源问题,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大难点在于人心越来越散,每个人都从个人角度考虑问题,那么在往往开始着手村庄治理的 时候就南辕北辙。在新时代统一思想是一个从少数人统一到少数人反对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人站出来,需要有正气的人将有正气的话说出来。乡村两级的关键任务就是要选好关键人物,定好思想方位。积极组织活动、开展宣讲、展开座谈等等方式将村民群众的思想引到康庄大道上来。只有思想统一起来了,组织起来的人才能真正凝心聚力拧成一股绳,并且认为村庄好家庭才能好,家庭好个人才能好。 基层社会治理需要“三治”来融合。乡村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熟人社会,单靠法治或者德治都可能引起乱象,在新时代的基层社会治理形势下,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明智之举,如何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的新作用,如何让法治在村庄内实际起到作用,如何发动群众自治是一个需要去探索和实践的课题,“三治融合”就是要构建具有包容性的乡村制度体系,推行适合村庄实际的综合治理。法治的目标是用刚性的制度约束确保国家意志的贯彻落实,而自治和德治则可以低成本实现这一效果。即在国家法治总体框架下,充分发挥乡村内部政治精英、经济精英、社会精英和文化精英等多元治理主体的积极作用,挖掘传统道德文化和村规民约等礼治秩序资源,以村民更能接受的方式在农村社会全面实现国家意志,促进乡村善治。 首发链接: http://yn.people.com.cn/n2/2019/1225/c212284-33663406.html?from=singlemess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