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末夏初,位于腾冲市东南部的五合乡竞相展现出蓬勃的姿态。气势恢宏的龙江大桥高耸入云,层层而上的梯田依山势盘旋,贯穿全乡的龙江奔流不息……江边依山而建的新舍错落有致,平整的水泥路延伸至家家户户,一盏盏路灯矗立道路两旁,俨然一幅村美民富的山水田园图景,让人不禁想在这里拍照、作诗、画画。
此行的终点是五合乡联盟社区的佟家庄,我们将寻觅腾冲市尚且健在,唯一的男性百岁老人——傣族百岁老人囊永灿,去倾听发生在这里的“世纪故事”,去感受这份对生命的热爱与希望。 见到这位“滚淘”(傣语,长者的意思)前,笔者对他有太多的好奇和想象:这会是一位什么样的傣族老者呢?他经历过哪些“人生风雨”? 在村干部的带领下,笔者来到囊爷爷的家门口。推开门,囊爷爷正坐在院子一角喝着茶,在厨房忙碌的阿姨快步迎上来。简单的介绍后,所有人围坐一起。一脸慈祥笑容、精神矍铄的囊爷爷,穿着干净的衣服、流利地讲述起往事条理清晰,这让笔者迫不及待地想从爷爷口中知晓他的过往。
过去很苦:劳碌奔忙,食不果腹
囊爷爷生于1920年8月,现年101岁,一生饱尝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受尽了贫穷之苦。 抗战初期,国民党为补充兵源,到处“抓壮丁”。16岁的囊永灿跟着家人,随同“走夷方”的队伍逃往缅甸。在缅甸的几年里,囊爷爷四处打杂谋生,经常是饱一顿饿一顿,过得十分凄惨。去缅甸的打工者不计其数,许多有去无回,或染疫疠、瘴气而亡,或被土匪抢劫而被打死。所幸,囊爷爷去了,也回来了。 回来不久,在亲戚的介绍下,同邻乡的一名适龄女子结婚了。在适当的年纪结婚本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却因谈及子女,囊爷爷神情变得凝重,长叹一口气。据女儿囊金芝叙述,才知道“子女”是自己父亲此生不愿提及的伤痛。母亲在世的时候曾和她说过,父亲母亲应该孕育了10个子女,基本上都没有活过八九个月,或因粮食短缺饿死、或因医疗条件和物质匮乏病死,只有她和姐姐活了下来。但姐姐在两三岁的时候,也因为生病,没有得到及时救治,落下了病根,智商远不及三岁孩童。 “那时候,只能吃山茅野菜,没有肉,汤里基本上看不到一滴油,饭是真的不够吃。”在婚后的很长一段的时间里,实诚的囊爷爷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整日劳碌抢公分,却食不果腹。耕田种地的岁月,缺衣少食、家徒四壁的苦日子就如同过去点的臭油灯般“暗无天日”。
现在很甜:爱吃荷包蛋,爱住老房子
烧水、制茶、做饭……当看到囊爷爷熟练地做着这些事情的时候,不少人的第一反应应该同笔者一样,是震撼,随之而来的是对顽强生命力的敬畏之情。 囊爷爷年轻时候有抽烟和喝酒的习惯,现在只有在全家团聚的节日里,他才会抿一口傣家小锅酒助助兴。平日里,囊爷爷起床后便能吃上女儿做好的早饭。饭后,金芝阿姨收拾完厨房后就去自己女儿的傣味馆帮忙,而囊爷爷的第一件事就在厨房里用柴火烧水,然后泡一杯自己制的茶叶,坐在院落一角细细品尝。差不多的时候,就拄着拐棍,四处走一走,也会与人闲聊。等快到吃下午饭的时候,便回来自己热下饭菜。晚饭后,囊爷爷开启电视机,上下按动遥控器,搜索喜欢的电视节目,自得其乐。女儿回来的时候有点晚,囊爷爷这个时候已经休息了。 老房子是囊爷爷在1960年建盖的,之前是为照顾大女儿,不愿意离开。后来可能是老房子里有自己的回忆,也可能囊爷爷太念旧,一直舍不得离开老房子,更舍不得自己的女儿和孙女们掀了重建。 囊爷爷的女儿在距离老房子七八百米远的佟家庄街子上建盖了四层高的傣家风貌楼房,孙女开的傣味馆就在平房的一楼,在当地也小有名气,很多“吃货”都会慕名而来。保鲜柜里每天都摆满了各种珍馐美味的原材料,女儿和孙女们总以“试吃”的理由让爷爷品尝到各种佳肴,可囊爷爷最爱的还是孙女给他煮的荷包蛋。或许是在那个吃不饱饭的年代,囊爷爷唯一奢望的就是能吃上糖煮鸡蛋,所以无论时光如何流逝,依旧喜爱着蛋的味道。 五天一次的赶集,囊爷爷也爱凑个热闹。早饭后,囊爷爷便拄着竹棍,从老房子径直走往集市。途经第一个休息点就小坐一下,然后又从街头走到街尾,最后去往傣味馆。一进馆子就坐在常坐的藤编椅上休息,或许是太累了,囊爷爷直接在椅子上睡着了。这时,孙女就会为囊爷爷盖一条毯子。爷爷醒来,吃过下午饭又慢慢地散着步回老房子。 “现在出门到处都是水泥路、柏油路,家家户户都建新房,吃也吃得好,穿也穿得暖,要多锻炼多活动筋骨,再多享几年福。”经历了岁月的变迁和时代的巨变,囊永灿老人深感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倍加珍惜,脸上充盈着幸福的笑容。
民族政策好,汉傣一家亲
“随着祖国的日渐强大了,党的好政策像一场春雨,下到哪儿,哪儿就会开花。”说到激动处,爷爷拉着笔者的手久久不肯松开,泪花泛出眼眶。“改革开放40多年,我们全家都享受到了党的民族好政策,从生活、学习到工作,都能得到党的深切关怀。” 囊爷爷的女儿囊金芝是民族政策的受益者。金芝阿姨上中学时,因家境贫寒和路途遥远便辍学,回家务农达七年之久。1973年,21岁的金芝阿姨因傣族姑娘的身份,机遇巧合下报读了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免费在县一中上起了学。两年后,金芝阿姨顺利取得毕业证,成了一名乡村小学教师。家里也随着阿姨的就业,境况一步步好转。 借力精准扶贫政策,囊爷爷居住的傣族寨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困扰群众的出行难、用水难、发展难等难题得到彻底解决,寨子里的傣族文化得到挖掘,邻里乡亲依托傣味、竹编、织锦、龙江奇石等产业过上了好日子,百岁之后的囊爷爷更是每个月都能享受到一千元的政策补助。
“没有入党是永远的遗憾”
囊爷爷此生干过很多行当,最自豪的参加过抗日,有挑过降落伞、扛过炮弹的经历。 1942年,日军侵占腾冲。当时22岁的囊爷爷是橄榄寨(现在的芒棒镇)的一名后勤,参与抗日,见证了橄榄寨战斗。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从腾冲机场挑运着降落伞到怒江红木树一带,再从红木树扛着炮弹回到腾冲。往返于腾冲和怒江之间,步履维艰,囊爷爷心存国恨家仇,抱定抗战必定成功的信念,终于坚持到腾冲战役胜利。 据囊爷爷叙述,他上过几年私塾,会写字看报,年轻的时候,虽然有这些经历,但始终觉得自己不够格申请入党,欲行又止;50多岁写了入党申请书,因为申请入党的人很多,便听从了支部书记的话,主动把机会留给了年轻人。“虽然我不是党员,但我会时时以一名党员的要求严格约束自己。”说这话的时候,囊爷爷一脸严肃。入党图什么?诚然,“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经历过,才能深有体会。 百年沧桑逢盛世,几多辛苦化甘甜。晚辈孝顺、家庭融洽、住房舒适、出行方便……经历百年沧桑岁月,如今的囊永灿爷爷,享受着“老少同欢眉上笑,家人共聚面容甜”的幸福晚年生活。让让我们祝愿囊爷爷:盛世长歌百岁人,百年不老福乐绵![王云娟]
编 辑:杨永明
责任编辑:陆云晓 屈晓丽
总 编 辑:沈祥贵
审 核:王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