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目标,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体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时代农村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要把这张蓝图化为现实,政府的主导作用自然必不可少,但如果有“新乡贤”的加入,通过他们现身说法向乡亲们展示可见、可感的发展目标,再通过他们的努力将人心凝聚起来,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车轮就能够转得更滑润、更有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就能更早地实现。如何培养新乡贤并发挥新乡贤的作用,已然成为我们所面临的重要议题。
一、培养新乡贤面临的突出问题
1.基层群众对新乡贤认识不足。尤其是普通群众对新乡贤及乡贤文化认识不足,甚至根本不知道新乡贤及乡贤文化的存在。舆论氛围不够浓厚,乡贤志愿者服务作为社会文明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跟不上信息化时代全媒体传播的趋势。
2.乡村精英严重流失。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加之城市化的“虹吸效应”,农村社会中的一些“能人”往往都外出打工淘金或举家迁移到城市。这一现象导致美丽乡村建设人才供给匮乏,同时也制约了乡贤文化的发展。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乡村精英人才的异域流失。目前面临着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扩大的问题,经济发展程度的倾斜使得人才虹吸现象出现,以蒲川乡为例,落后的乡村经济与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对比鲜明,该乡有能力的人才特别是中青年人才纷纷离开乡村,投身于经济发达地区。二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致使乡村精英更渴望在城镇立足。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城乡一体化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打破了城市和乡村的原有界限,推动了城市和乡村经济和文化的交融,然而这一举措却加速了乡村精英人才的大规模外流。
3.新乡贤的道德引领和影响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新乡贤产生于民间,传播于草根,是一种农村乡土的文化,目前的传播难以进入精英视野,造成乡贤文化交流交融阻滞,路径不畅。更有些被称为乡贤的成功人士只是“挂在墙上”,没有真正发挥乡贤该发挥的作用,没有主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甚至有些乡贤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储备,道德形象单薄而模糊,立不起来,不足以起到引领作用。
4. 新乡贤的人才吸纳机制尚显不足。多年实行的城乡二元体制导致城乡发展严重不平衡,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回乡创业者的脚步;现代社会本质上是陌生人社会,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乡土观念大为淡化,极少有人愿意定居乡间;当前新乡贤主要以离退休干部和退隐企业家为主,吸引更多类型的乡贤较为困难,一些大学生村官受长辈旧有观念的影响,很难在农村扎根。
5.新乡贤年龄等结构严重失衡。以蒲川乡为例,虽然50 岁以下的乡贤占一定比例,但是60-80 岁之间的乡贤占了大多数,这些年长的乡贤虽然德高望重,在村民中口碑俱佳,拥有威望,但缺少一些年轻血液的加入,使得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缺乏灵活性和积极性。此外,新乡贤中基本没有女性,这也是一种严重失衡。如乡村经常会发生一些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在介入和调解这一矛盾时,若有女性乡贤的参与将更加合适,因为女性心思细腻,比较容易找到冲突双方的突破口,这样来处理纠纷问题的效率会更高一些。
二、培养新乡贤的建议
1.营造崇尚新乡贤的文化氛围。大力弘扬传统乡村文化,让文化为“新乡贤”反哺乡村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挖掘好乡贤背后所隐含的精神价值和时代意义,持续树立新榜样,推选出“新乡贤”,营造崇德尚贤的文化氛围,让乡贤事迹垂范乡里。
2.用机制感情吸纳留住人才。赋予乡贤新的时代内涵,明确新乡贤的标准;以地方组织与政府架构为主导,广泛吸引包括在外功成名就的乡亲在内的力量参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积极为新乡贤施展才华创造便利条件;出台相应的养老、医疗、住房保障、资金支持等政策措施,形成回乡光荣的社会舆论氛围;积极培育发展各类乡贤组织,以乡愁乡情为纽带,引导乡贤回归;乡干部要主动上门当好“调和剂”,当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宣讲员,让“新乡贤”们在乡村找到归属感,提升留在乡村、建设乡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3.坚持双向培养原则,双管齐下促进新乡贤群体快速成长。一方面,通过村民推荐、组织选拔等方式,在退休干部、知识分子、工商界人士中发现一批自愿回乡定居的新乡贤候选人,鼓励他们回乡参与乡村事务、投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逐步形成一批有见识、有担当、有威望又自愿返乡反哺的新乡贤群体。联合财政、卫生、民政、关工委等部门针对新乡贤重回乡村参与文化治理的养老障碍、医疗障碍等,联合行动,创新机制,妥善解决新乡贤参与乡村文化治理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要在现有乡村能人中发现—批年轻有为的新乡贤带头人,尤其是在大学生村官群体中寻找乡贤模范,鼓励他们在现代乡村事务治理中更多地发挥建设性作用,逐步成长为新乡贤。在市县级党校主体班中增设新乡贤主题培训班次,通过有组织的培训和轮训,提高新乡贤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意识,提高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文化平台参与乡村文化治理的水平,增强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学习和把握能力。
4.建立健全相关的活动平台。首先是新乡贤活动的组织平台。通过组建县、乡、村三级乡贤协会、乡贤理事会或商会等社会组织的形式,鼓励和支持新乡贤积极参与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参与乡村公益文化事务治理。其次是新乡贤引领乡风文明的教化平台。通过乡贤理事会、乡贤调解员、乡贤宣讲员等形式,邀请新乡贤参与乡村文化治理,传承和弘扬乡村文明。让新乡贤所蕴含的道德力量延续传统乡村文脉,让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能教化乡民、反哺乡里、涵养文明乡风,使村民遵循行为规范、价值导向。三是新乡贤培养选拔的提升平台。实行乡贤挂职村官和乡镇长助理等制度,鼓励和支持新乡贤参与农村基层文化事务治理,推动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缓解农村日益严重的“空心化”、“空巢化”现象,构建兼具乡土性与现代性的区域特色乡村治理模式。
[刘永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