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旅融合模式。念好“山”字经、写好“茶”文章、做好“花”产业、搞好“树”经济。大力推进“一县一特”中药材产业发展,打造乡村田园综合体和乡村振兴农旅融合示范点,江东银杏村、和睦茶花村、司莫拉、茶博园、清河茶文化小镇、大地茶海、东山高原牧场、花缘里、深闺里、曲石清河猕猴园等乡村旅游示范点成效明显,不断推动生态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4个社区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3个社区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个点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市共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465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361.71万人次,收入32.4亿元。 文旅融合模式。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传承保护传统文化,加大对名村、名树、名屋、名人及自然遗产、农业遗迹和历史遗迹的保护力度,加强艾思奇纪念馆、滇西抗战纪念馆等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支持非遗传承人依托乡土非遗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开展传承传习活动。实施传统民族手工艺振兴计划,培养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传承人,开发以民族服饰、民族餐饮、民族手工艺品和民族特色村镇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产品,推进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民族经济发展优势。2023年上半年接待旅游人次904.25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35.05%,旅游收入108亿元,同比增长50.55 %。 边境幸福模式。2015年以来,实施了两轮“兴边富民沿边三年行动计划”,在沿边地区共投入各类资金10亿余元,沿边地区实现“五通”“八有”“三达到”的目标。共统筹整合到位各类资金31105.09万元,在6个抵边村(社区)规划实施各类项目311个,目前已完工266个,正在实施40个,“水、电、路、网”基础设施短板弱项得到基本解决。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硬化率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100%,电网供电可靠率100%,实现了行政村5G网络全覆盖,文体器械自然村全覆盖,抵边一线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边境村建设成为现代化边境幸福村。按照“五好五不准”要求,全力创建6个“云南省强边固防示范村”。切实在抵边行政村搭建起各民族群众更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平台,在边境一线形成边疆党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治理全方位的示范带动效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迈上新台阶,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进一步巩固。 康旅融合模式。依托高黎贡山花海、梯田、茶园、森林、峡谷、古道等资源,持续开展好龙舟赛、钓鱼赛等活动,打造“一乡一赛、一镇一品”的特色户外运动品牌,建设全域体育示范城市。充分发挥腾冲88处温泉资源优势,以“大健康”理念统领温泉产业发展,全面打造“温泉+中医药”创新链。重点提升热海、和顺柏联、玛御谷、荷花温泉品质,建设洞山等温泉小镇,打造东湖、康丰、北洞等小众精品温泉,实现健康养生、休闲度假的高附加值。建设集康体养生、农业观光、户外运动、文化教育等为一体的温泉养生特色小镇。 “古镇村落”模式。以传承乡土文化、彰显腾越特色、促进利用发展为方向,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基本原则,将生态保护和地方历史文化内涵的发掘作为规划的重点,立足自然资源、传统村落、沿边村寨和民族特色,将古镇传统村落保护开发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编制《腾冲市乡村风貌建设导则》,分批次将97个国家传统村落打造为A级旅游景区,真正让古镇传统村落成为“乡愁”守望地。通过有效地开发,充分发挥古村落环境优势,形成景观相互映衬,功能互为补充的特色旅游景点。如:以“花”为媒打造了和睦茶花村,以“艺术”为媒打造了帕连网红村,以“口岸”为媒打造了猴桥国门新村等。 群众自治模式。坚持“自治、自理、自建、自享”总体思路,在政府的引导下,针对“无项目、无资金、无设计、无企业参与”难题,通过党组织引领、返乡青年带领、党员主动带头作为,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构建“自治、德治、法治、智治”相融合的乡村治理格局。引导群众自主设计,就地取材,发动群众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根据群众意愿,留住乡土气息,带动群众就业和增收,以盘活资源、入股分红等方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乡村发展具有自主性,让群众成为乡村振兴的真正主体,让群众参与、效果让群众检验、成效让群众受益,让群众更有获得感、更具幸福感。按照“1+19+206”的工作思路,全力推进党组织领办农民合作社工作,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全面提高农村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截至目前已实现全覆盖,二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858.79万元。[文/段丽波 图/李恒宇综合] 编 辑:杨德芬 责任编辑:官智钦 姜吉辉 值班编辑:杨然 审核:王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