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茶叶增“势” 芒棒茶叶规模化种植是在1949年腾冲和平解放后,以郑山社区为例,1949年至1962年郑山社区掀起了第一轮规模化茶叶种植浪潮,种植面积约600亩,并成立专业合作社进行生产管理。1984年至1985年土地承包到户后,郑山社区掀起了第二轮茶叶种植高潮,茶叶种植达1500余亩。为接好茶叶产业发展的接力棒,社区把做强茶叶产业,提高茶叶经济效益作为推动社区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创新发展思路,摸索出“党建+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从日常管理、技术指导到开拓市场等方面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总支以每年组织茶农参加理论知识培训、加工技术实操、外出参观学习等方式助推茶叶品质升级。2018年,腾冲市甘露古道茶叶专业合作社成立后,结束了茶农销路“散打”模式,合作社与社员签订保底收购鲜叶合同,实行订单收购,保障茶农利益,做到双向共赢。如今,在党建、合作社、基地的带动下,郑山社区茶叶产业优势凸显,茶园总面积达到2370亩,占全镇的12.7%,人均1.2余亩,茶叶已成为郑山社区的“一村一品”特色产业。 企业带动,茶叶增“效” 企业聚集是推动芒棒茶叶产业增长、全面提升茶叶经济效益的重要方式。芒棒茶秉持原生态种养、无农药化肥进园的发展理念,形成与周边自然环境融合的生物链,高品质的芒棒茶市场竞争力强,在腾冲占有重要市场份额,吸引了山水嘎嘎、高黎贡山、迪威大道等龙头企业进驻。同时成立了腾冲市大蒿坪茶叶专业合作社、腾冲甘露古道茶叶专业合作社等茶叶专业合作社,形成企业(合作社)下连基地、农户,上连市场的茶叶产业化发展模式。“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格局,构建了公司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发展机制,有效带动茶叶产业,促进全镇茶叶产业向集约化、科学化、标准化方向转变,增加茶叶经济效益。据统计,进驻企业年加工毛茶合计约2400吨。公司的进驻,也为当地群众提供采茶、茶园管理、茶叶加工等众多就业岗位,多渠道带动农民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加速发展。 文化熏染,茶叶增“味” 芒棒茶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据史料记载,在明朝甘露寺已有“舍茶”善习。《大明一统志》这样描述:“大盈江之水,一出自东北赤土山,而此铺名赤土......又转而西一里余,有庵施茶,当脊北向而踞,是为甘露寺。”另有《永昌府文征》甲卅号记载、赤土埔、甘露寺(六户,售午饭,寺圮,产茶有名,最佳)。赤土埔、甘露寺均在芒棒镇郑山社区辖区。后有民国元年芒棒窜龙人氏封镇国购置茶籽12000斤,跋山涉水驮运至腾冲,在窜龙现名为大茶园、硝塘等地方种植,结束了腾冲只有在寺观庙宇、房前屋后零星种植茶叶的局面。为盘活茶文化,芒棒镇准确把握茶文化所具有的传承性、融合性、时代性和地域性,进一步挖掘、传承和发展芒棒茶文化,红豆树、马场、郑山等社区搭建传承载体,建立“茶人、茶事、茶文化故事”共融的“展、品、鉴、研”多功能茶所,为茶文化传承、茶产业延伸、茶市场拓展、茶品牌塑造提供支撑。探索挖掘茶文化“和”“静”的独特气质,助力农村基层末梢治理,形成消除浮躁、尊崇自然、追求宁静的文明新风。郑山社区党总支书记说:“茶叶有利于推动社会治理,对群众的影响非常大,茶叶种植规模较大的寨子,寨子里打牌喝酒、扎推聊天的现象非常少”。 旅游融合,茶叶增“色” 芒棒镇历史文化厚重、旅游资源丰富,是腾冲旅游发展的后花园,辖区在册茶叶面积18640亩,胸径5㎝以上古树茶7466株,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支撑。近年来,芒棒镇深度挖掘茶文化旅游资源,打造茶旅融合的示范区和体验路线,确立“以茶叶为引擎、康养旅游为驱动”的茶旅发展定位,形成“一山一湖一江”生态旅游示范基地发展格局,规划了以点串珠、串珠成链的全域旅游环线。积极推进茶园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建设,推动“茶区变景区、茶山变金山”,逐步在红豆树、郑山、窜龙、马场等社区规划发展休闲观光、采摘体验、茗茶品鉴、研学旅游为一体的茶旅融合发展示范点。依托郑山社区甘露寺等5个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以景区创建、产业培育、旅游产品研发等方式做靓茶产业。以窜龙封家大院、“舍茶寺”、南方丝绸古道等文化赋值,把“名山脚下的生态茶”做成特色,提高产业效益。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芒棒镇将继续以农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总体目标为前提,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突破口,品牌塑造为抓手,打出“芒棒茶”公共品牌,做精“芒棒茶”“小盆景”,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走出坚实的乡村振兴步伐。 [杨玉霞 封再艳 杨家普] 编 辑:杨德芬 责任编辑:陆云晓 屈晓丽 值班总编:沈祥贵 审核:王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