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脱贫攻坚进入最后一公里,农村工作越来越重要,乡村组干部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成为扶贫路上的“万金油”。他们与老百姓打成了一片,他们知农时,会说农家话、懂农家语、会干农家事。他们的身份百变,有时他们是领路人,有时他们是工匠,有时他们是搬运工,有时他们是保洁员,有时他们是调解员,有时他们是传声筒...... 变身“领路人”助脱贫。脱贫攻坚已经进入了收官之年,但越到最后压力也越大,遇到的困难也越多,如何带领群众发展产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带领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最主要的还是一个“实”字。弄玲社区村两委积极入户摸排,为困难群众制定一户一方案,并进行实时监测,积极带领群众发展蚕桑产业增加群众收入,引导成立了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结合勐福的特色和优势,开发旅游业促乡村振兴,申报成立了一个2A及景区,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群众的生活条件也逐渐改善了,为脱贫攻坚编织了“物质网”。 变身“老工匠”补短板。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弄玲社区积极开展了一场“找短板”、“补短板”的攻坚战。截至目前,弄玲社区住房短板已经全面消除,但我们也在查缺补漏,还在不漏一户的进行跟踪完善。对于发现的一些小问题,村干部勇于担当,以“两学三坚持”的工匠精神化身为工匠积极参与到补短板中去,他们拿起砖刀就是泥水师傅,拿起钉枪就是木匠师傅,拿起电焊就是电焊工,确保补实、补齐、补强“短板”,为脱贫攻坚撑好了“保障伞”。 变身“搬运工”暖群众。近年来村里的年轻人都到外面打工了,剩下的大都是老人和孩子,但现在各家各户都在补短板、搞建设,弄玲社区村干部针对农户的实际问题组成了一只志愿服务队,化身为搬运工及时的帮助困难群众解决问题,即使很累,即使满身灰尘,也依然不能阻止他们为群众送温暖的决心,他们不仅温暖了人心,更为脱贫攻坚凝聚了“向心力”。 变身“保洁员”美村庄。自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弄玲社区以建成“村容整洁环境秀美、乡风文明社会和美”的宜居乡村为导向,积极的进行厕所革命、进行村容村貌整治、进行道路硬化、实行人蓄分离、家禽圈养。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也化身为保洁员深入到群众家中,带领他们打扫村内道路、房前屋后、庭院卫生,教会他们如何正确的摆放居家物品,做到干净整洁。或许他们在家中从未做到如此认真,但是他们面对群众,他们却能够真正做到沉下身子,亲自为他们整理衣物,为他们清扫臭水沟,为他们洗碗抹灶,他们不仅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引导群众形成了良好的风气,更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助推剂”。 变身“调解员”化矛盾。在农村,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但大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有的是婆媳矛盾、有的是邻里纠纷。对于这些矛盾,弄玲社区积极成立了调解委员会,由村干部充当“和事佬”,他们对矛盾纠纷进行大排查大调处大化解,他们不偏不倚,把大量的矛盾都消灭在萌芽状态,不仅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更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促进了村庄和谐稳定,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心剂”。 变身“传声筒”讲政策。农村是打通党和国家政策的“最后一公里”,群众了解国家的利民、惠民政策都是由基层传播的。弄玲社区结合实际进行分类别、分时节宣传,针对普通农户讲农家话,用农家语,针对傣族寨子讲傣话,用傣语;针对农忙时节白天找不到人,他们就晚上去找。他们以最接地气的方式在拉家常、话民生、谈发展中将党和国家的政策宣传到位,努力把党的温暖、福音送到每一户、每一人,为脱贫攻坚架起了“小喇叭”。 就是这样一群朴实的村干部,他们的肩膀没有更宽,却抗下了所有的责任;他们的腿没有更长,却走遍了田间地头;他们的手没有更长,却拦下了群众的所有诉求。他们是群众的万金油,千金顶,及时雨,哪里需要哪里抹,哪里需要顶哪里,哪里需要往哪下。[李发纯黄丽江] 编辑:杨德芬 责任编辑: 申美玲 董正东 审稿:沈祥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