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腾冲市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将提高中小学思政课质量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把思政课建设作为学校教育质量、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着力打造以“研学实践”为重要抓手的思政教育发展模式,极大程度丰富和延伸了学校课程,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精选基地,形成主题线路 紧紧围绕“大思政课”要求,将腾冲文化有机融入“思政课”,让学生在感知中接受文化熏陶。确定研学实践的基本思政教育目标为“使腾冲学子笔下有志向、眼前有家国,心中有责任,步伐有信仰”,严选“思政教育”研学实践基地,整合腾冲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国殇墓园、滇西抗战纪念馆等)、优质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资源(和顺艾思奇故居、腾冲市青少年党群服务中心、青少年法制教育中心、校园党建示范点红色文化展示区等)等基地资源,深度挖掘思政教育研学内容,切实打造并授牌中小学研学实践基(营)地47家,艾思奇故居、腾冲市滇西抗战纪念馆、高黎贡山茶博园被省教育厅确定为2022年云南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开发适应不同学段、不同学情学生,不同时节、不同时政环境下的研学与实践教育特色线路,形成“总书记来到我家乡”“腾冲:一部散落边地的汉书”等一批广受欢迎的精品课程线路。 打造课程,鲜活本土资源 “以前也看过皮影戏,但自己动手做和演才发现,皮影戏原来这么有意思。我的家乡还有这种文化,真的是太棒了!”腾冲市腾越二完小五年级学生杨向南拿着亲手制作的皮影制品激动地说。 腾冲市研学实践的思政教育课程由腾冲市思政课学科带头人、思政课骨干教师和具备研学导师资格证的专业代表共同负责建设,课程以时代性、教育性、实践性、实效性、安全性、公益性为基本原则,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立足本土化、鲜活化、个性化,统筹考虑德育、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特点,守正创新,确定了“六种文化”(生态文化、地质文化、丝路文化、翡翠文化、抗战文化、乡村文化)为主题的研学体验课程,形成课程目标、课程模式、课程导师、课程制度、课评价为一体的课程设计方案,将爱国主义、劳动教育、历史教育、文化传承等14个主题类型融入其中。 聚焦专业,提质导师团队 “这是我第三次带学生到艾思奇故居了。以研学实践的方式上思政课,对我的专业能力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提升。以前只围绕课本进行教学,教育内容和形式都有局限,学生总觉得枯燥,现在走出校园讲思政课,他们很喜欢,我也乐在其中……”腾冲一中思政课教师陈本固老师说。 腾冲市思政教育研学实践坚持“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做”。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由市教育体育局牵头有效推进腾冲思政教育研学实践工作,将思政课教师纳入研学导师团队,通过课程开发、参与导师培训和带队指导研学,培养并聘任了一批具有研学实践指导能力的专业思政教育辅导员和兼有思政教育素质的专门研学导师队伍。目前,共有以道德与法治、思政、语文专业科任教师为主的研学与实践思政教育辅导教师80人,已100%覆盖全市各研学基(营)地、研学服务机构和市内各研学点。 多方联动,保障研学无阻 腾冲市将思政课建设纳入党建工作和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重要内容,将研学实践视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高位推进思政教育研学实践工作。成立腾冲市创建生态研学第一城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创建生态研学第一城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申报认定工作的实施意见》及相关管理办法,形成部门联动,合力支持生态研学事业发展的工作格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落实“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的要求,将思政教育与研学实践有机结合,要求各中小学每学年依法合理划拨研学实践经费、安排实践时间,组织中小学生积极参与思政教育研学实践活动,将思政课堂的大门打开,让学生走出校门上思政课,让教师以更鲜活更生动的方式教思政课。
经过长期探索,腾冲市思政教育研学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各校园将思政教育研学实践工作纳入学年度重点工作清单,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举措来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有了新突破,学生家长对研学实践的态度从质疑转变为支持,报名研学实践的方式从学校动员组织转变为学生自主报名,开课频率从每学年10班次增加至每学期50个班次。截至2023年12月,参与市教育体育局组织开展的思政教育研学实践活动的中小学达104所,覆盖19个乡镇(街道),累计出行757班次、40326人次。
供稿:腾冲市教育体育局 林玲 编辑:申美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