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期,我市由农业局牵头结合《农业部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完成“七改三清一拆”农村环境整治综合行动。提出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案,力争到2020年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即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和农业水环境污染,化肥、农药减量使用,畜禽粪污、农膜、农作物秸秆基本得到资源化利用、综合循环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促进腾冲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协同发展。
坚持减量替代,实施化肥零增长行动。重点在明光河、滇滩河、龙川江、大盈江、槟榔江、同车河、热海河、古永河、北海湿地等地表径流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以提高施肥精准性和利用率,鼓励农民多使用绿肥和农家肥。同时,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大量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活动,鼓励农民实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合理调整施肥结构。力争到2020年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40%以上,农作物化肥使用总量实现零增长,尽最大限度减少没有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的肥料进入水体。2016年,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达90万亩,覆盖率达74.30% 。
坚持减量控害,实施农药零增长行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一方面在科学用药和精准施药上下功夫,加大绿色防控力度,因地制宜集成推广适合不同作物的全程农药减量控害技术。另一方面开展低毒低残留农药的使用试点,并逐步扩大范围,加速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应用,确保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覆盖率和农药利用率等均达到40%以上,全市农药使用总量实现零增长。2016年,全市推广使用生物农药防治15万亩、举办专业化统防统治样板15.6万亩、投放蚜茧蜂僵蚜苗1.3万盘,防治农作物蚜虫82.5万亩,购置安装太阳能杀虫灯267盏,投放性诱捕器1000套,黄板40000块,防控农作物害虫35.92万亩。样板区绿色防控率达40%,农药使用量每亩减少30—50%。
坚持种养结合,大力推进沼气池建设。腾冲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理性分析我市农业资源、发展阶段、特色优势等因素,尽最大努力避免全国“高优农业”发展环境下因农业产业重复种植带来的同质化竞争甚至“产能过剩”等问题,确立了坚持走生态农业是唯一选择与出路的发展方向。措施之一就是农村户用沼气池、联户沼气池和大中型沼气池建设为抓手,扩大沼渣、沼液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探索发展猪—沼—粮、猪—沼—菜、猪—沼—果”、“猪—沼—茶”等“养殖—沼气—种植”的“一条龙”生态农业。将整个农业经济的直线 “拉弯”,形成封闭式循环圆圈,最大限度减少畜禽粪便污染。截止目前,腾冲共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24949口,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池29口,大中型沼气池5口。
坚持五化并进,全面开展秸秆资源化利用。为全面消除焚烧秸秆对大气、人体、土壤、交通带来的危害,腾冲市大力推进秸秆全量化利用,实现秸秆肥料化还田、秸秆能源化利用、秸秆原料化利用、秸秆饲料化利用和秸秆基料化利用的力度,确保到2020年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率达到95%以上。2016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194.94万亩,主要农作物秸秆产生量64.53万吨,秸秆综合利用55.2万吨,利用率85.5%。其中:过腹还田25.1万吨(青贮饲料13.9万吨)、生活燃料5.64万吨、秸秆发酵还田15.56万吨、秸秆直接还田8.9万吨。
坚持综合施策,着力解决农膜、农业包装废弃物污染。据相关调查数据,目前我市农作物地膜覆盖面积接近40万亩,地膜用量约为1610吨/年,亩平均残膜量为2998.2克。为最大限度减少残膜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农业部门在强化宣传、改进农艺措施方面狠抓落实。首先,指导农户在生产中禁止使用厚度在0.01毫米以下的地膜,并适时对作物进行揭膜培土,从源头上保证农残膜可回收。其次,加大农用地膜对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造成的影响和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宣传力度,使群众在农业生产中能自觉地不用或少用地膜。最后,建议政府采取补贴差价的形式,加大对可降解地膜的示范推广力度以及对废旧地膜、农业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加工、利用力度。同时引导群众自觉形成“田间地头顺手捡”的良好习惯,确保田园清洁。2016年共开展农用地膜回收宣传培训36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6000份,清运农用地膜、农业包装废弃物等田间垃圾8.6 吨。[龙济芝]
|